近日,为什么投资非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在人们的印象中,那里一直动荡不安,是暴乱的温床。但当西方人把它当成秩序崩溃的样本丢弃时,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说法: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发动机,不是制度。
晚近一段时间,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这组摄影作品记录了那些在非洲淘金的中国商人。他们拥有灵活的头脑,更懂得适应当地独特的法则。而他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在这片谜一样的土地上,他们是一批冒险家,真正的实用主义者。
纺织厂老板王建红跟她的代工厂负责人沟通着生产情况。152 0173 3840年,王建红来非洲做起服装生意。她成为津巴布韦服装行业做得*大的华人。如今她将自己的生产工厂关掉,把所有的生产订单让当地进行加工,结果赚的钱更多了,也增加了当地的就业人数。她希望五年后,这个工厂在她的帮助下成为整个国家*大的制衣厂。
王建红在她占地5000平方米的家中,和她的两条宠物狗玩耍。虽然津巴布韦公共设施落后,“但是我觉得这里更像天堂”。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当天,一个银行举办的鸡尾酒活动吸引了当地中国投资者来参加。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是福音。
津巴布韦当地中国人自发组成商会,建立目的是通过“抱团”保障商会成员的利益,获得安全感。每年商会代表都会举办几次晚宴加强联系。
2015年12月1日,中国领导人到访津巴布韦那天,宋黎跟当地住建部部长一起参加了迎接活动。宋黎被称为当地“*忙”的中国人,她的工厂为非洲南部的多个部队制造军鞋,她需要长期跟官方打好交道。
宋黎又购买了三条生产线,她的鞋厂规模一再扩大。她说,在目前实体经济状况如此低落的时候敢于扩大是很难得的。
宋黎的经理阿贞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孤身一人在津巴布韦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当初来津时,很多人劝阻过她。多年奋斗之后,她从一句英文不会讲,变成了管理三百多人的工厂经理。她说,假如现在回国,已经不习惯国内的生活了。
胡建萍是当地餐馆香格里拉的老板,她在津巴布韦买下一处大农场,另有多处房产物业。她说在国内这是想都不敢想的。
姜晖十多年前来到津巴布韦,起初来的时候做生意,后来发现不合适,她转行做了当地贵族学校的老师,教中文。当地人越来越重视中文,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要学好中文,以后跟中国人合作做生意。
演出前,赵科召集他的艺人们开会。赵科举办了一场“梦想秀”,选出一批家境贫困却充满表演天分的黑人。他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才华获得收入。中国领导人访问津巴布韦时多次提到了这个“梦想秀”团体,赵科为此很兴奋。
杨兴华代表的是第二代来津创业者,靠着白手起家,如今成为当地*大饮用水工厂的老板。下班后,杨兴华给自己的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他说,“黑人懂规矩。在这里一定要懂法。不是让你钻空子的地方。”
很多中国人初来津巴布韦时都会选择开小商店赚到**桶金。开小商店因为每天收入现金,存在安全隐患,很多老板都会配一把枪来防身。
在津巴布韦工作生活的中国人数量已经过万,在当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各种生产活动的开展,中国人开始注意到他们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邢洺畅为了改善周围的教育环境,兴建了九间教室,提供给当地小孩上课。
一位温州老板开的雪糕厂当天正式开机,王建红和多位员工在厂里祈祷。
周学恭站在美国矿产公司遗弃的铬铁渣土的高点,观察着铬铁渣土重新提纯的情况。三年前,周学恭来到津巴布韦建厂,除了常规的铬铁冶炼外,他还找到了这个400万吨的废弃渣土堆,这样提炼出来的铬铁几乎是零成本。铬铁矿厂每天24小时进行生产,一位官员在视察时感慨:“假如国内的矿老板看到这种景象必定会羡慕不已。”
邢洺畅的金矿石加工厂里,一班黑人在金矿过滤池中接收提纯后的黄金,炼成金条卖给银行。大多数的中国老板之所以来到津巴布韦开厂,其中一个吸引力便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一般只会请少部分中国人作为技术工或者高管,其余全都招聘当地人。有数据显示,津巴布韦的失业率高达80%以上,可以说劳动力非常宽裕。
由于津巴布韦的本土化政策规定,所有公司必须是本国人掌控,中国人做生意必须要跟当地人合作,而且当地人要占有51%的股份。实际上当地人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很多老板通过回购把股份重新赎回。邢洺畅的经理和“大股东”Kasuso一同视察着金矿石加工厂的情况。
外交官出身的段劭华在当地开了一家矿产勘探公司,由于国际经济趋势影响,加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一直下跌,他公司的业务也因此缩减而转入观望,等待下一个机会。
目前在津巴布韦,东北人是当地中国人*大的组成部分,总数已达两三千人。中国领导人到访津巴布韦当天,罗跃盛带着自己的东北老乡集合起来在公路上夹道欢迎。
罗跃盛的保镖每天接送他回家。十五年前他曾遭遇抢劫,当时他被小偷用枪指着脑袋,小偷正准备开枪时幸好警察到来。如今的罗跃盛坐在防弹车里,再也没有遇到过当时那种离死亡很近的恐慌。“尽管现在每天有司机接送,一按喇叭就有人给我开门,工人为我煮饭,给我洗衣服,但是我却没有感受到什么荣耀,*后我还是会选择落叶归根。”罗跃盛说。
倘若以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准,在非洲淘金的中国商人总能分享一些经验。在他人看来,他们像是一群拓荒者,在这片谜一样的陆地上实现着财富的快速增长。中国人正在“虎视眈眈”着这片土地,非洲成为更多实业投资者或者投机者的“*后天堂”。
亚的斯亚贝巴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每天接纳着大量的中国人,以此作为中转站飞往非洲各地。他们都是到当地投资或者工作的人,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如同置身于中国的春运现场。每当航班英文提示音响起,大家都会警觉起来,向同行者确认一下航班的飞行情况,因为很多人并不擅长英语,担心错过了航班。
ET873号航班的登机提醒响起,不知道从何处涌来了更多的中国人,这趟飞往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航班中,中国乘客占了70%以上。
“哟!又停电了。”王建红用标志性的大笑,尝试打破面前的尴尬。她放下抱在手中的Amazing和Grace两条宠物狗,按下了发电机的开关。片刻间,客厅又重新亮了起来。“在津巴布韦生活,你要学会乐观。”王建红说。
哈拉雷的公共设施,有人用“比十年前更差”来形容。来到津巴布韦已经有十六年的王建红见证了这一切。
“但是我觉得这里更像天堂。”王建红话锋一转,此时她正待在占地5000平方米的家里,观看CCTV上播放的关于中国北部雾霾和老家杭州高房价的新闻。
“中国人对非洲的印象就是缺水、疾病、饥荒、难民……”这种“谈非色变”的思维模式,就在她152 0173 3840年踏入非洲的那**起改变了。津巴布韦人民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人民教育程度,让她觉得在这里投资大有可为。如今这个纺织业的老板已经成为当地*大的布料提供商。2015年她关掉了两个制衣厂,把所有的生产订单让当地进行加工,结果赚的钱更多了。
目前在津巴布韦的服装制造业,大多数工厂仍然沿用着几十年前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落后生产线。王建红的想法是让当地黑人开的工厂去接单,给他们提供原料和技术,毕竟国家对本土经济还是有保护的,这样她就可以对大量订单进行原料供给,省去了管理工人的成本。“需要留一口饭给他们吃,他们可以做的东西如果都被挤掉,对于他们生存也不是很好。”
她觉得未来会有大量的纺织业老板来非洲投资,但是对于这种未来的不确定竞争的到来,她一点也不担心。
当地*大的饮用水工厂的老板杨兴华把来津巴布韦的中国人分成三代:**代,九十年代,参与非洲援建的那一批人,“援建后从商赚钱的人比比皆是”;第二代,创业者,“他们的资金不会太大,从小生意开始,然后做强,成为现在津巴布韦中国商人中的中坚力量”;第三代,带着大资本来非洲的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再过来,不是从苦做起,希望尽快进入角色,但他们的生意很多时候都不成功,他们觉得非洲太简单,他们不了解非洲。这班人是来非洲送钱的”。杨兴华把自己归类为第二代创业者,他是在津巴布韦白手起家的。
杨兴华喜欢跟他的黑人员工讲企业文化。“很多人喜欢来这里找机会,但是你过来开厂,能不能管理好,那是一个学问。你的心要够强大……我们员工不肯走,都愿意跟我打工,但是我的要求很严,我的员工上下班一定要排队走出去。这是我们企业的管理。”
“黑人懂规矩。对他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急不躁。在这里一定要懂法,不是让你钻空子的地方。”
中国商人大概也意识到他们在非洲人眼中的整体形象正在被污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赌场老板罗跃盛建了一个孤儿院,开始关注当地的孤儿问题;金矿老板邢洺畅在他的金矿附近建了一所学校,让周边的孩子可以上学;皮鞋厂老板宋黎开始致力于她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津巴布韦华联会和华商会的联谊宴会上,旅行社老板赵科带着他的“梦想秀”演员表演了三首歌,这批“梦想秀”成员是由当地贫困但又**天赋的小孩组成的。赵科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把孩子们推广出去,让他们能靠自己的才华得到收入。
(中国绸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