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立粤港澳自贸区,促使广东经济对外开放战略路径由内延型发展转向外延型发展
笔者认为,通过自贸区平台建设,将进一步激发广东内外资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活力,发挥内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效应,*终实现内外需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建立粤港澳自贸区,发挥对外开放战略高端平台的贸易自由化效应、空间效应和网络效应,促使广东经济对外开放战略路径由内延型发展转向外延型发展。内延型和外延型概念源自国际贸易发展前沿。内延型增长,是既有的出口品种、出口模式和出口区位上单纯量的增加;而外延型增长,不仅包括现有量的增加,而且包括企业出口的产品种类、出口模式以及出口区位选择路径上的拓展,也可以表现为一国企业数量在原有模式上从事出口活动的增加,这些现象统称为企业国际化中的外延型路径拓展。
改革开放35年来,广东主要以内延型的对外经济开放模式进行发展。当面临各种不利因素,内延型的出口模式逐渐不可持续,外延型的开放经济模式则更能够推动广东对外经济开放水平走向新高度。具体来讲,广东可以依托自贸区平台从数量、模式和区位三条外延型路径上进行拓展。
自贸区平台的数量外延拓展
粤港澳自贸区一旦建立,将使广东的进出口、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数量呈现较明显增加。对广东企业来讲,随着自贸区“境内关外”的实施,相对于以往的“保税区”管理,自贸区被赋予更自由、更高效的管理体制,使广东企业海外出口与投资成本得到*大限度降低。自贸区平台不仅鼓励更多的广东企业走向海外,而且使原来已经进入海外市场的企业通过自贸区的正面引导,显著增加海外出口和投资的数量;对于外资企业来讲,自贸区所带来数量外延扩展效应更加明显。自贸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旨在简化行政审批,提高政府效率,减少企业生产营运成本。由此,将出现更多外资企业进入广东投资,原先已进入广东地区的外资企业,也会由于自贸区正面拉动效应,出现贸易与投资数量上的显著增加。
自贸区平台的模式外延扩展
自贸区的建设,通过制度与机制的优化设计,将行政审批精简化、监管机制国际标准化,将为广东的内外资企业提供贸易与投资更便利化的服务平台;自贸区金融、物流服务与融资平台的完善,将为企业以多元化海外经营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从企业角度看,粤港澳自贸区将促使其生产经营成本和海外贸易与投资门槛降低,针对广东省更多从事加工贸易活动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以直接投资的模式从事海外活动,进而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对于广东出口企业来讲,可以通过自贸区低税率、高效透明等平台优势,设立分支机构,发挥海外贸易拓展与分销的职能,建立更灵活的“贸易引致型”海外投资模式,进一步挖掘广东企业贸易与投资模式一体化的潜力;而粤港澳自贸区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将有利于外资企业利用自由贸易平台,将生产产品特别是服务业产品出口至内地其他地区,甚至是利用自贸区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便利化商务网络,将产成品出口至第三方国家及地区,增加自贸区的“贸易平台型投资”模式,强化粤港澳自贸区所发挥的模式外延扩展效应。
自贸区平台的区位外延扩展
随着粤港澳自贸区带来的贸易与投资融合以及要素流动壁垒的降低,广东可以通过集聚大量的分销与零售中间商,基于发达的物流网络服务,为外资企业的产品提供内地多元的区位市场;外资企业也可以自身设立具有分销职能的子公司,发挥临近我国内地市场的优势,把自贸区当成平台,将销售与物流服务机构设在自贸区,区位目标定在内地各地区,发挥服务内需发展的区位扩展效应;自贸区平等、自由、开放的制度安排,与世界各国之间形成比较紧密的空间网络化关联,间接增加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的可能性;加上大量从事批发零售、物流业的中间商发挥了商业网络化效应,间接增加了与海外企业结成稳固商业伙伴关系的机会。因此广东企业可以借助粤港澳自贸区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创造自身竞争优势,在对外经济区位外延型路径上进一步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