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是“长江棉”的代表,棉花年总产量16次超百万担(合5万吨)。但是随着市场变化,棉花产业一度面临尴尬局面:投工多、雇工难、棉民种不起,投入多、效益低、棉花卖不起,国产棉价格高、质量弱、企业用不起,收储棉占压资金大、逆价抛销、国家补不起。如何破解难题?如何调整结构?这都是摆在改革发展中的新课题。
主动调结构,才有优质特色的产业体系。基于棉花经济属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天门坚持“扩菜、稳粮、减棉”,着力优化种养殖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引导农民种植菊花、花椰菜、浅层藕等经济作物,推广2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推进草食家畜标准化规模养殖,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土地产出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曾经只产棉花的土地,如今种起了菊花、树莓,建起了生态农庄、特色民居,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节。现在,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的产业特色更加凸显,天门农业由一“花”独秀迈向春色满园。
产业振兴,要一手抓存量盘活,一手抓增量优化。天门有涉棉企业近300家,形成高支纱、无纺布、捻线、纺织机械、服装完整产业链。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初加工产品比重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近些年,天门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为重点,坚持活存量与优增量“双量发力”,推动棉花产业迈向中高端。此外,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壮大棉花产业,一批老企业破茧成蝶、浴火重生,焕发勃勃生机。
改革永远在路上。破解难题就要改革创新,既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也要改善动能,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例,我们全力建设了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打造“中国棉都”;与相关企业合作,打造全国性棉花电子现货交易系统;推出天门棉花现货指数,推动天门成为全国棉花价格中心。可以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硬等出来的,而是苦干实干出来的,更是善作善成推动的。从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到调整生产经营方式,从培育特色农业,到发展休闲产业、养生农业,在做大棉花产业、做活棉花经济的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要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经营方式,结合实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好生活的蓝图就一定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