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本网信息员利用2014年9月10日安庆市纤维检验所召开棉花标准宣贯暨2014棉花年度质量工作座谈会的机会对知名棉花专家、安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宁曰丽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问内容:
一、安庆市2014年棉花播种面积
2014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为94.5万亩,比2013年播种面积109.5万亩,减少了15万亩,面积减幅在去年减少11.8%基础上今年又减少13.7%。其中营养钵育苗移栽90.5万亩,占总面积95.8%。
二、2014安庆市棉花的生产特点
1、良种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杂交抗虫棉栽培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5%以上。5~6个系列主导品种面积65万亩左右,占播种总面积的70%。中棉所63、稼元216、鄂杂棉11号、鄂杂棉10号等稳产、高产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得到了更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2、总体苗情略次于去年,秋后天气令人担忧。安庆棉花仍大多为油棉两熟,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播种期大多在4月上中旬。今年棉花播种期, 雨水较多,气温偏低,出苗、苗势等不如去年。到5月底全市棉花全部移栽完毕。移栽后,由于前期雨水适量,土壤墒情较好,但光照、积温稍显不足。进入6月份 后,由于雨量不足,部分主产棉区出现轻微旱情。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中旬阴雨低温不利棉花生产,尤其上、中旬各一次强降雨造成低洼棉田积水,枯(黄)萎 病发生率较高。7月下旬天气好转,第10号台风“麦德姆”对棉田影响不大。气温适宜、墒情合适使棉花长势喜人。但立秋后基本是时雨时阴时多云转晴天气,气 温偏低,对棉花生产和棉桃吐絮有一些影响。目前由于积温光照严重不足,对秋桃成铃及纤维品质影响较大。后期的天气将直接对棉花产量和棉纤维品质产生影响, 不过棉花单产肯定要超过受到大旱的去年。
三、主要开展的工作
1、继续开展棉花高产和超高产示范栽培。去年农业部高产创建全部通过专家验收。今年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总体数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 了微调。全市示范面积在15万亩以上。目前示范片一切工作运转正常,棉花长势较好,一些示范片预计亩产量超800斤。2、继续注重优良品种推广,全面推行 “标准化”栽培。今年继续开展农业投入品种专家推介制度。按照安徽省棉花产业体系要求,安庆棉花实验站在主产县、区主办了多
四、安庆棉花存在问题和建议
存在问题:
1、主产区棉花面积相对稳定的态势已不复存在。今年棉花播种面积呈大幅度下滑与往年有不同特点。过去面积波动主要发生在丘陵和棉花非主产 区,而今年主产区面积下降明显,仅望江县棉花面积从2013年32.4万亩下降到25.8万亩,播种面积减少20%;宿松县由去年28.5万亩下降到今年 23万亩,减幅19.3%。如果政策、市场没有变化,棉农利益得不到保障,全市主产棉区棉花播种面积明年仍将呈现一个大幅度下降态势,全市棉花播种面积将 在70万亩以下。
2、棉田土壤综合地力持续恶化。有机肥施用少,化学肥料当家,棉田土壤地力条件不断下降,抗逆、缓冲能力弱,稍遇灾害性天气即可成灾。主 产棉区除草剂危害将不断呈现,尤其是岗地、马肝土和地势低的田块表现明显,主要由于小企业生产的除草剂本身质量(成分杂)问题以及棉农使用不当和常年使用 累积危害,棉花移栽后除草剂危害症状越来越明显。
3、棉花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劳动力和物化成本越来越高。除每亩15元良种补贴外,无任何政策扶持。棉花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民植棉积*性受挫,棉花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降幅逐年加大。
4、劳动力综合素质越来越差。从事棉花生产的劳动能力及综合素质越来越低,优良品种标准化、轻简化等栽培技术越来越难以普及,棉花生产投入越来越低,早衰、低产棉田、隐形抛荒等越来越多,棉花单产、品质难以提升,棉田综合效益将不断下降。
5、政策不明朗,信息不畅通。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出台后细则迟迟未定,内地直补呼声高但尚没有明确说法。
建议:
1、加强棉花政策扶持力度,改变政策扶持方向在国家层面从政策上加大对棉花生产扶持力度。按照农业部种植业十二五规划,尽快将棉花生产列入农资综合补贴范畴,尽快完成棉花直补政策落实,对内地主产棉区实行普惠制,并尽快明细化,使其有可操作性。
2、高度重视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攻关研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长江流域棉区围绕机械化生产开展的品种、农艺、农机 等科研攻关的经费给予大力支持,并改变科研及示范推广方式,通过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合作社(协会)等合作,加快研发和推广进程。同时,在长江流域实 行配合机械化采收的种植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目前,尚无成功经验可谈。因此,对相关单位所谓成果鉴定、评价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盲目推 广,危害棉农利益。
3、注重棉田土壤改良。长江流域棉区通过财政项目支持进行全面棉田深耕,配合施用有机肥,轮作、种植绿肥等提升土壤有机质和综合地力。
4、进一步加大棉种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品种销售,净化市场,通过专家推介等解决棉种多乱杂现象。
5、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