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或偏暖 雾和霾较多
近期,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消息称未来数月可能发生弱拉尼娜现象,从已掌握的一些规律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容易遭遇“冷冬”。目前我国的监测情况如何?未来是否会发生弱拉尼娜现象?王永光表示,现在的监测情况来看,今年的海洋状况与去年相似,去年国内外很多组织预测可能要发生弱拉尼娜现象,但并未发生。通常,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30年平均状况偏低超过0.5℃,且持续6个月才能构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去年曾经有几个月偏低甚至超过0.5℃,但并未持续6个月,因此没有发生拉尼娜事件。根据目前的形势,今年冬季有可能发生一次冷水波动,但并不形成事件。
通过前期的分析来看,预计今年还将是一个偏暖的情况,京津冀、长三角等地雾、霾情况可能较多,还是要加强防范。
整个冬季偏暖 并不表示3个月都偏暖
2016年1月下旬,我国曾遭遇过一次“霸王级”寒潮事件,当时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北张家口、山东青岛、上海浦东、江苏淮安、浙江永嘉、福建福州、广东珠海、广西防城港、四川什邡、云南屏边等76个站点突破当地建站以来*低气温历史*值。降雪范围甚至直抵两广沿海地区,创下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152 0173 3840年以来)的*南界。
然而冬季结束后,数据统计显示,2015/2016年冬季是偏暖的。有网友产生困惑,为何跟感受不一样?
丁一汇表示,气候是两个参数描述,一个是平均温度,一个冬天,90天的平均温度超过了多年的平均值,这就是暖冬,反之是冷冬,这是平均值的问题。同时还要用另一个*端事件来描述,发生在几天里,突然很冷或很暖,这就是*端事件,是短时间内发生的。
如果预测冬天是偏暖,意味着从总体来看是超过多年平均值,但并不表示在这个暖冬下不会有很强的冷事件和暖事件发生。除了上面的例子,还有2015年12月30日,北*气温一度超过0℃,比常年冬季的平均气温升高了30℃。
通常,人们对*端事件记忆更深刻,对平均气温就不容易记住,所以感受上可能会产生偏差。
气候预测服务国民经济 助力防灾减灾
*端事件容易造成更大的影响,整体趋势还有必要预测么?孙忠富表示,气候预测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整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工业需要节能减排。特别是农业,对气候变化*为敏感,农业上进行的综合布局、区域优化,种植制度的采用、品种的选用,防灾减灾预案的制定等等都和气候息息相关。越早知道气候变化的趋势,对于防患于未然越有利。气候预测对气候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对农业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