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国专家为贝宁棉农播种收获希望

百检网 2021-12-15
       科托努11月27日电  在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以北400多公里的奥帕拉农场,一片整齐的田地间,棉株壮硕,青叶舒展,鸡蛋大小的棉桃开始吐絮。如此“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景色,一扫从前刀耕火种时的落后面貌,让当地萎靡不振的棉花种植业焕发了生机。

  贝宁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农业。前些年,由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下跌,加之当地土壤肥力退化、生产成本高、缺乏农业培训等 因素,贝宁棉花产量持续下降,不少农户甚至放弃棉花种植。如今,在中国农业专家的指导和示范下,守望这片土地的人们重新燃起了耕作的希望。

  据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组组长吴恩记介绍,中贝棉花技术合作始于2013年11月。这也是中国与非洲四国在日内瓦发表《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棉花领域合作联合新闻公报》后**个试点项目。

  为提高棉花产量,专家组从选育优良品种入手,先后将12个中国棉花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优选出与当地土壤、气候、管理模式等相适宜的两个杂交品种,进行一年两季的规模化种植试验。

  根据贝宁的气候特点,专家组采取雨季“一穴多粒”的播种方式,不仅省去了补种的麻烦,而且通过棉籽脱绒技术降低了种子使用量,提高了棉花出苗率和保苗率。

  “我们在棉花田地安装了滴灌系统,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幅提高了水和肥料的利用率……今年,每公顷籽棉产量将达到3吨。”吴恩记,这位从事棉花种植30多年的农业专家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表达对丰收的憧憬。

  目前,贝宁籽棉产量平均每公顷仅为1.5吨到2吨,一些地方的产量甚至不到1吨。相比之下,中国新疆每公顷籽棉产量高达6吨。“我们要将中国棉花种植的高产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人,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吴恩记信心满满地说。

  贝宁农科院负责人、农业专家伊西多尔称赞中国专家培育了棉花高产抗病杂交品种。他说,在中国专家到来前,贝宁只能在雨季种棉花。如今有了滴灌系统,任何时期都可以种棉花。“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应用,预示着贝宁农业现代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为了进一步提高贝宁的棉花生产技术,中国农业专家组对贝宁农科院技术人员、村级干部和棉花种植户等进行了分类培训和技术指导:对技术人员和领导 干部,侧重棉花种植理论培训,介绍栽培技术对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对棉花种植户则提供不同生产阶段的农机操作培训。在棉花杂交种制种期间,专家组手 把手教当地人在花蕾期如何去雄、授粉。

  目前,各类培训班已举办了5次,累计培训150人次。随着中国棉花种植技术的逐渐推广,奥帕拉农场俨然成了学习园地。吴恩记告诉记者:“去年,农场培训过的十几名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今年已有5人去邻近地区靠提供农机服务赚钱了。”

  贝宁农业部长伊萨·阿齐祖参观农场后,热切希望中国专家组进一步向当地农户推广棉花种植技术,使两国农业合作项目持续下去。

  当年,中国专家组初到奥帕拉农场时,这里还是杂草与灌木丛生,大小石堆遍布的一片荒地。他们花了小半年时间才把荒地清理成为试验田。专家组在帕 拉库市郊外居住,距离奥帕拉农场12公里。去农场有一条异常崎岖的道路,每逢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常常困住许多过往车辆。中国专家协助当地民众挖渠、排水、 填土,彻底整修了这条道路。

  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农机专家王明瑞时常利用闲暇帮助农民从事犁地、喷药、运输等农活。

  贝宁气候炎热,疟疾盛行。专家组7人中,先后有3人感染过疟疾,1人感染过伤寒。

  “每天两次往返驻地和农场,天刚麻麻亮就下地干活,中午太阳毒辣时回家休息两小时,下午再返回田地,忙到太阳落山时才能回家,”农技专家申屠向东告诉记者,“因为劳动量大,体重下降了很多,两年里我的体重减少了20多斤。”

  中国专家的智慧与汗水赢得当地百姓的尊重和信任。当地人经常送来自家的鸡、蛋、山药、木薯和牛羊肉,以表达谢意。他们已经把中国专家视为自己的家人。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