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00型企业来说,2014年可谓“多灾多难”。从冀鲁豫津等地的反馈情况来看,2014年9月至今,70%左右400型企业基本没有赢利,25%的企业亏损,其余企业有赢利,但赢利较高的企业寥寥无几。
有人说,2014年下半年之后,随着中国
**,黄河流域的棉田正在消失。根据市场的估计,2014年,黄河流域的棉花产量大减,而2015年,市场预计棉花或将再减40%,整个棉区棉花总量在60万吨以下。说明黄河流域这个昔日的中国重要棉区正在消失。那么,从2015年开始,仍然“故土难离”的加工厂大多数将面对“无米下锅”的窘境。
第二,400型企业从建立之初就有“生理缺陷”。在黄河流域多数400型轧花厂是在2007-2009年建厂的,主要是受政策“助力”。举一个例子,河北沧州某400型轧花厂,建立于2007年,但是这家厂从200型到400型过度时间仅3年左右。负责人反映,投资一家200型厂需固定投资200万元,而投资一家400型大约1000万元。也就是说,这三年之中,光建厂一项,这位老板就拿出了1200万元。“当时都掏空了,还借了很多钱。”该老板说,对于投资400型厂就像拔苗助长,其实大家当时多数没这个实力,可还必须得上。该厂情况,在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2007-2009年,400型轧花厂就如雨后之笋,快速建立起来。但是,自2010年开始,棉花加工业就进入微利时代,虽有临时收储政策,大多数400型还是赚不到钱。
第三,新市场、棉花新常态,拼得是实力,而不再是规模。2014年,临时收储政策退出,代之以“目标价格”政策,这对于400型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年度以来,多数400型企业都在一边收购加工,一边在思考如何与200型企业、如何与纺企的自办加工厂竞争。
**成本上拼不过200型企业。200型小厂规模小、用工少,加上生产不规范,棉花加工成本较400型低200-300元/吨,个别达到400元/吨以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河北、山东等地不少400型就让200型排挤得难有容身之地。
其次,在销售上无法跟纺企自办厂竞争。在临时收储时代,400型厂生产的棉花不愁卖。可是,目标价格时代来了,400型企业的棉花更“愁嫁”。比如,为降低成本,冀鲁不少纺企纷纷在新疆包厂或租赁生产线,也有部分企业与周边地区轧花厂合作,这样的延伸生产线或“捆绑”经营行为,让本已“风雨飘摇”的400型企业身处悬崖之侧。
不少市场人士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家为适应形势,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所以,中国的棉花加工业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要改,首当其冲的就是棉花加工体制。400型企业身处其中,新一轮的大洗牌难以避免。
那么,2015年、2016年的中国棉花加工领域将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加工企业总量大幅减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记录在册的400型厂家2000余家,预计2015年将减至400-500家,甚至更少。另外,200型、400型及纺企自建厂实现共存、共荣,届时,大家比得是实力,而不是靠规模,靠吃“救济粮”。*后,“无米下锅”情况改善,企业实现正常赢利。
所以说,400型企业成为“昨日黄骅”并非一件坏事,大洗牌、大淘汰之后,必然会迎来行业的大发展,市场规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