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储棉花信息中心举办了“2014新疆棉花商务考察团”到
可见,机采棉代表未来棉花采收模式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供应逐渐增多,问题随之而来,煞有箭在弦上之势。那么痛点到底在哪?中国棉花网记者试揭“面纱”。
痛点一:种源问题
据农五师某负责人介绍,由于机器采收是大面积一次性作业,棉田棉花成熟时间不可能一致,因此在采收作业前要先喷施催熟剂,这样就可以保证棉桃全部成熟,从而可以进行机器作业。现在棉花成熟度在90%以上,还有10%以内的棉花成熟较晚。以农五师为例,每年10万吨的皮棉产量,10%也是一个较大的数值了。该人士表示,科研单位能否研发出成熟度更加一致的棉种,对机采棉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据相关纺企介绍,催熟的棉花就像“早产儿”一样,在很多指标上不达标,这就会造成后期加工出现各种问题。
痛点二:
人工可以进行点对点的采收,而机器只能是点对面,这就给杂质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新疆棉区多采用地膜种植模式,主要起保温、保墒的作用,提高了棉花的出苗率。正是这一环节造成了机采棉地膜杂质突出的问题。由于采棉机器的前叉距离地面大约10公分左右,遇到地膜风化翘起或地面高低不平时,就有可能铲到地膜,将其带入籽棉,这就给后期除杂增加了工序。另外,为了保证采收前降低杂质含量,会喷施落叶剂。尽管如此操作,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叶子等杂物进入籽棉里。据农五师负责人介绍,籽棉清理环节对棉纤维长度造成的影响很小,但纺企却认为对纺纱影响较大。
痛点三:轧花厂加工问题
采 收后的籽
记 者认为,每增加一个加工环节,就会对棉花品质造成一定影响,找准痛点,对症下药,从种子研发、播种、田间管理、后期采收、加工等各环节保持连动是非常关键 的。如果各个加工环节忽视存在的问题,认为其无关轻重,就会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悲剧,不仅损害了整条产业链上的各方利益,还影响到了棉花产业的未来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