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之国产棉使用比例降低
由于国产棉存在与外棉价格差距越来越大、质量下降、公重结算、收储政策支撑等因素。使得其性价比降低,纺织企业的原料加工成本也相应提高很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纺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国产棉的使用比例。
造成国产棉比重降低的首要因素为内外棉价差距过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1. 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增加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性,国家实施收储政策来支撑国内棉花价格。2. 全球棉花产量近年持续增加,但消费量并没有跟上,中国的棉花需求量大于国内棉花产量,且有配额政策的保护,所以国内棉花价格没有降下来,但外棉因为供大于 需价格下降。所以内外棉价差距越来越大。3.滑准税配额的限制,40%通关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外棉的购买量,外棉需求受限,价格就涨不起来,而国内的棉花价 格保持高价,价差无法缩小。
备注:图表中2012/13年度数据为预测数据
质量下降:企业反映近年国产棉异性纤维含量较多,“异纤”是纺织厂的天敌,主要指毛发、塑料编织袋丝、麻绳等非棉纤维。 尤其是在纺精梳漂白纱支时,更要严格控制异纤含量。无三丝棉主要为机器采摘的棉花,例如美棉、巴西棉、澳棉等,国产棉多为手工采摘,三丝含量较高。
相比国产棉的公重结算,纺织企业更认可外棉的净重结算:国内棉花多为公定重量结算,而与外商订购的进口棉是落地净重结算。公定重量是按含 杂率和回潮率折算以后的重量,净重是棉花打包出厂的重量减去包装物的重量。进口棉花到国内,经过报关手续后一般是到厂落地商检,按照商检出具的去皮重量结 算,如出现与发票上的重量有出入,会有相应的退款或补款,流程十分严格,也得到纺织企业的认可。而国内皮棉(尤其是新疆棉)多出具供方自检码单,与到厂检 测的指标出入较大,*终结算时多吃暗亏。
收储减少了国产棉在棉花上市期间的棉花供应量:因现货市场棉花行情不景气,国家实施高价收储来维持国内棉花价格的稳定性,棉花企业都选 择交储,不做现货,使得市场上可选择的棉花资源减少,这使得纺织厂配棉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调整配棉结构已维持生产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也有少部分企业因为国家储备棉投放的实施使得国产棉的使用比例有所增加。还有企业认为市场变化不定,现没有明确的方向,具体增加和减少主要看配额制度和发放的情况。
国产棉市场的份额被哪些市场替代
一、 进口棉的替代及未来趋势
目前中国棉花消费量位居全球**,棉花自产无法完全满足自销,中国从一个净出口国家转变为全球*大的棉花净进口国家。近些年我国棉花进口 势头强劲,为填补国内纺织行业生产需求和活跃国内外贸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时态的变化,在进口棉花价格相比国内棉花价格更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进口棉替 代了部分国产棉的地位。那么,当前进口棉替代国产棉花使用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呢?未来替代性还会延伸多深呢?下面,我们就从我国棉花进口发展、当前进口形势 等方面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近年进口需求
——发展历程
90年代初,我国棉纺工业发展较快,国内棉花供不应求,棉花进口需求加大。152 0173 3840年我国的大量进口棉花曾促使
——进口量变化情况
如下图所示,我国棉花进口的加速实质上要从2004年开始算起。2004年由于我国棉花进口量首次超过100万吨,并接近于200万吨。
——棉花进口主要国别
从中国加大进口开始的这几年中,美棉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进口对象;印度从2006年以来的比重明显增加,目前挤占了不少美棉原有的份额;乌 兹别克这个传统的进口对象,面对着印度棉和其他棉花的竞争,份额逐渐缩小,而澳大利亚则因近两年产量大增,进口份额明显有所加大。其他棉花,包括非洲棉、 南美棉花和欧洲棉花,中国也有一定的进口。
从这些年我国棉花进口的情况看,特别是*近几年进口持续在200万吨,甚至在去年突破500万吨的情况下,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包括:
1. 当进口棉价格相比国产棉花有优势的情况下,纺织行业对进口棉的依赖程度将有加大。
2. 前几年我国棉花进口主要以填补高等级棉花需求为主,所以进口主要锁定在美棉、乌兹别克、西非和澳棉上,而随着印度棉的大量涌入,加上南非和南美地区的棉花进入,进口棉替代的不仅是国内高等级棉花市场,还有中低等级市场,这在2012年更为明显。
3. 国际市场有大型的棉花贸易公司进行跨国操作,经验丰富资源广泛,在国内贸易商如雨后春笋涌现的今天,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挖掘更适合在国内范围内经营进口棉花的方式。
——保税棉花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交易方式。
我国棉花的保税贸易方式正式展开要从2005年开始追溯。这为我国棉花进口提供了便利,也为国内外的棉花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保税 棉交易,客户可以实地看货,避免品质产生争议;交货时间短,工厂可以在*短的时间用到进口棉,避免价格风险;从流程上看,保税棉的提货比一般贸易接卸更为 简单,更好操作,港口的费用相对较少。棉商可以在保税区存放一些新品种,方便工厂选购,如此也有利于新品种推广。但同时,保税棉花多数交易中不允许提出索 赔,交易中难免发生纠纷。
——配额紧张下推动全额关税下进口量增加。
近年来12月份一直是中国棉花单月进口量爆增的一个月份,而在进口棉花价格相比国内棉花更具优势的情况下,即使市场所剩配额不多,但企业却加大了全额关税通关进口的力度,这在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前两个月的进口中体现比较明显。
未来进口趋势:
——进口量。中国当前实施棉花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如果这一调控方式不改变,在国内棉花产量产不足需的形势下,棉花进口仍将 是必然的趋势。消费需求量的多少是决定棉花进口多少*为关键的问题,但内外棉价差将是决定进口多少的一个调节器。在配额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一旦价格合 适,全额关税交易方式也将继续在我国的棉花进口业务中分别占据一定的份额。
——进口对象。由于其他作物的竞争,全球棉花产量下年度将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未来棉花能否保持当前的产量水平无从保证。但 是,短期内,美棉、印度棉、乌兹别克和澳棉将仍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对象。西非棉花随着产量的减少可供出口量将进一步萎缩,而南非和南美的棉花对中国的供应因 其收获季节与中国相反,将在国内供应出现阶段性资源短缺时获得更多机会。
二、 进口棉纱与棉布的替代
有人把进口棉纱、棉布与国产棉纱、棉布的选择比作是内外棉价差距与技术差距大小的矛盾运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的扩大使得进 口棉纱、棉布的原料比国内便宜很多,且其用工成本也比国内优势,这就导致了进口棉纱、布价格较国内低廉很多,有时进口棉纱的价格甚至比国内的棉花价格还要 低。现进口纱与国产纱价格差距约在1000-1500元/吨之间,且32s以下低支纱质量与国内相差不大,同时进口纱的支付方式为90天信用证,相对于国 内现款现货支付也是一个优势。
由图可见,除了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2011年由于之前经济反弹,棉纱厂利润丰厚扩大产能使得棉纱进口量有所回落外,其他都处于稳步 上升状态。2012年因国内外棉价差巨大,一度达到5000元/吨左右,但是由于进口棉花受配额限制,进口棉纱却不受限制,下游坯布厂纷纷低价进口棉纱, 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据统计,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152.65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加62.33万吨,同比增加69.01%; 超过历年棉纱的进口量,达到历史*高位。
为什么纺织企业不直接进口棉布,这样成本更低?但由图可见,棉布的进口量增加并不显著,甚至还一度处于缩减状态。这主要还是由于国外的织造技术水平没有 国内高的缘故,进口纱如果质量不好,我们还可以通过后续加工的调整来弥补其不足,而进口棉布如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则要全部报废。
目前我国棉纱与棉布的高端产品国外技术短期内很难达到,所以棉纱进口多局限于低支纱,高支纱并不会很大进口量。有的企业反映劣质的进口棉纱太多,价 格相对也就不太合适。但是国外发展很快,如果国外棉纱与棉布的质量稳步提高,那么对国内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从中国棉花信息网2月底对纺织企业的调查样本来 看,超过80%的纺织企业都认为进口棉纱与棉布替代国产棉纱与棉布的上升空间较大。
三、 化纤与其他纤维的替代
在纺织行业中,化学纤维与棉花具有较强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棉花纤维满足了人们对环保和舒适的追求,化学纤维中的涤纶短纤则增强了下游织造 的技术可塑空间。纺织企业综合了两种面料的优点,各取所长用两种面料进行混纺,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通过原料配比来规避价格变动的风险。近年来纺织 企业使用化纤的比例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与棉花相比化纤原材料的价格比较平稳,棉花的价格则波动较大,使用风险也相应较高,由图可见,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近年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而棉花因受 国家收、抛储政策影响较大,所以与市场的实际供需关系则有所减弱。纺织企业通过采用化纤和棉混纺,减少对棉花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可以规避棉价波动风险的同时 还能降低很多成本。这种“去棉花化”的方式正成为大多数棉纺企业寻求的出路之一。
2. 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棉花或涤纶短纤的需求量。据业内人士统计,一般情况下,当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格相差超过3000元/吨时,一部分棉花市 场的需求将会转向涤纶短纤市场;当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格相差低于2000元/吨时,一部分涤纶短纤市场的需求将会转向棉花。如图所示,近年来我国的棉涤价 差远远的超过了临界值,在2011年3月,棉涤价差高达16000元/吨。
3. 受中国工人的工资不断上涨与棉价内高外低的影响,使得国产纯棉纱的加工成本远高于国外,以至于国产棉纱价格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纺织企业为了寻求出路,努力开发非棉产品,这也促进了国内粘胶短纤、涤纶短纤的需求。
4. 化纤供货稳定。棉花因为有了收储政策的影响,供货存在不稳定性,当国家为了保障棉农利益高价收储的时候,会使大量的棉花流入国储仓库,市场上可选择资源相 应减少,甚至出现有钱买不到棉花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企业配棉的稳定性。每当这时,纺织企业就不得不寄望于国家马上投放储备棉以满足后续原料供应,纺织企 业的被动型很强。而化纤供货则稳定很多,为了使生产稳定,企业适当的增大了化纤使用量。
*新调查的样本可见,增加化纤使用量的企业已超过半数。可见未来的化纤用量或许会越来越多,新型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大势所趋。
终上所述,我国的纺织企业从人工到成本已经没有竞争优势,并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转变,只有提升技术和创造新型产品才有发展的可能,才能不被其他国家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