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由省专家服务中心会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科学岛召开了全省化肥“控失”技术
会议由安徽省农委农技推广站总农技师吴宁女士主持,会议的中心议题围绕化肥控失技术创新及其内置网型缓释化肥应用及推广来展开。会议中来自望江县、全椒县、宿松县等7个安徽实验示范项目区的站长在会议中汇报了2010年内置网型缓释化肥在各地所取得的实验成果——在省主要产棉区无为等地获得了10%以上的棉花丰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平产成果。与会同志就会议中心议题对本地区的情况作了全面汇报。
会中,与会各成员还就粮食增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农业污染的治理同样需要政府及多方的广泛关注。来自中科院的研究员吴跃进教授就世界难题之一化肥养分控失技术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与会成员展开研习与探讨,让我们触目惊心的看到化肥对农业生产支持的同时对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我们知道,粮食的增产离不开施肥,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已成为共识。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公认的说法是40%左右。在我国,化肥占据我国农业投入的1∕2,支撑我国1∕2以上的农产品产量,养活1∕2的中国人。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我国生产化肥(折纯)522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然而,目前我国肥料养分利用率非常低,常规化肥的养分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突出。化肥有效成分的流失,一是造成损失惊人,每年折合人民币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1000多家化肥企业的产量白白倒掉。二是严重污染环境,农田当季未吸收的氮素60-70%进入水体和大气,据估计,流入河、湖中的氮、磷素约主要来自化肥,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疯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有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硝态氮超标。有专家指出,化肥一方面是粮食丰产的保证,同时也是粮食生产的“毒品”(化肥依赖症)。
人们往往关注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点源污染,政府也加大投资治理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等基础建设,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施用造成的大面积农业面源污染。中科院长期围绕巢湖污染研究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占巢湖污染60%成因。另据发现化肥使用过程中大量的氨挥发是导致气候恶劣的*大原因之一(因为氧化亚氮是温室气体中的恶性气体,一个氧化亚氮相当于310个二氧化碳)。央视报道2010年我国46.7%的地表水已无法供人类使用,更有专家认为化肥养分流失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损失甚至已超过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科学家首创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科,并全球首创的化肥养分控失技术,获得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性的解决了困扰世界多年的“粮食丰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矛盾问题,目前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巨额投资并已成功将这一高科技创新技术产业化。
着眼未来,面对全球粮食危机和气候持续恶化现状,在发展用于大田农作物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和节能环保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做出重大贡献,化肥全行业产业技术升级以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