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外商和大型进口企业报价来看,随6月下旬以来ICE主力合约持续在66-69美分/磅箱体内震荡(低点66.15美分,创2016年9月以来新低),美棉(含2016/17、2017/18年度新花)、澳棉、西非棉新花、乌兹别克斯坦等现货报价阴跌不止,但印度棉S-6并没有随ICE、外盘的深幅调整而跳水,轧花厂、出口商表现的非常镇定。据印度农业部的统计,截至6月29日棉花播种面积已达7152 0173 3840.5万亩,同比增长56.5%,增幅远远高于各方预期;截至6月30日本年度印度新棉上市量累计达到555.4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545.4万吨,但印度棉轧花厂出厂价、远东主港报价等仍高位企稳,与国际棉价走势相背离。
7月13-16日青岛、张家港、上海等主港7/8月船期C/A SM 1-1/8〞、EMOT SM 1-1/8〞及SM 1-5/32〞澳棉、SM西非棉的报价分别为81.65-81.75美分/磅、78.60-78.70美分/磅及84.10-84.20美分/磅、79.10-79.25美分/磅。而S-6 1-1/8〞中国主港报价却高达84.20-84.25美分/磅,甚至稍高于澳棉价格,与EMOT SM的倒挂达到5.50-5.65美分/磅,高于西非棉5美分/磅以上。从调查来看,6月中旬以来港口高品质的澳棉、美棉、乌棉看货、询价和签约出货较前期活跃很多,保税、即期合同增长,但S-6、J34、MCU5等印度棉却出货迟钝,反应寥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棉价居高难下,销售商宁缺勿滥呢?笔者分析如下:
其一、印度棉从轧花厂到出口商各环节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和降价空间。受2016/17年度MSP上调、新货币政策、GST等影响,印度籽棉收购价一路走高,皮棉成本高开高走;而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走强又给了印度棉价添薪加柴,贸易企业、出口商几乎没有缓和、议价余地,稍有不慎就明临满盘皆输的局面。
其二、经营印度棉的外商、贸易商大幅减少。从调查来看,自2013年以来经营、操作印度棉的国际棉商越来越少,直接出口的印度轧花企业也逐渐销声匿迹,既有印度国内对棉花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导致出口量下滑的原因,更有棉价大幅涨跌的情况下,印度棉农、棉花加工企业、出口商经常单方面提价、延期装运、违约或大面积取消供货合同等等使国际棉商、采购方损失惨重等因素,因此近几年印度棉的经营主体越来越少。
其三、印度企业对其国内棉花消费能力估计偏高。据USDA*新月报显示,2017/18年度印度国内棉花消费量约538.9万吨,较2016/17年度增加21.8万吨,而印度相关部们的统计数据更乐观些。
其四、印度植棉成本、人工工资及其它税收、财务成本等等上升明显。从调查来看,近几年印度工人工资、农资价格、植棉投入、融资成本等不断上升,在东南亚各国中棉花、纺纱、织造、服装等成本优势全面下滑,与2010年以后的中国一样,处于转型的瓶颈期。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