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大幅拓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日益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秩序,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工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至1.46亿户,年均净增长超1000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总体稳定在7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52 0173 3840万户。
公平竞争机制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发展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在更高水平行稳致远,迫切需要强化公平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
张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平竞争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日趋健全、竞争监管执法日益强化,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规范健康发展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竞争环境。国家和相关部门基本建立起由多部法律、法规、规章和指南构成,覆盖线上线下、日趋系统完备的竞争法律规则体系。2018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各类垄断案件332件、不正当竞争案件3.6万件、价格收费违法案件11.8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1788件,及时发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年度报告,加强案件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维护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反垄断动作频频。我国既有对平台企业强迫“二选一”行为的从严从重处罚,也开出多个反垄断罚单。对此,张工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经济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但平台垄断、数据垄断、竞争失序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坚决反对垄断,是世界各国竞争政策的共同选择和普遍做法。
张工表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了社会反映强烈的头部平台企业“二选一”垄断行为,强化重大典型垄断案件警示震慑效应;严厉查处社区团购领域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虚假促销、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执法,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依法查处实体经济领域一批重大典型垄断案件,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针对“双11”、社区团购、共享消费等平台经济竞争的重点时段和重要领域,亮出法律“红牌”,加强警示防范。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张工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切入点。推动商事准入制度深刻变革,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创新热情、创造动力,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5500万户增长到1.46亿户,增长了近1.6倍,年均净增长超过1000万户;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长到4600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00万户增加到9800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总体稳定在7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52 0173 3840万户。我国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有力支撑了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经济总量、国家财力的稳定增长,有力促进了社会财富、创新资源的持续积累,有力保障了就业、改善民生,*大地丰富了服务生产生活的多样性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张工指出,市场监管总局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先后推动注册资本从实缴改为认缴,从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从“先照后证”到照后减证,从畅通准入环节到改革涉企准营事项,从多头准入管理向积*推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取向,从企业来回跑、现场办到“一网通办”、推广电子证照,企业开办时间从22.9天压缩到4个工作日以内,逐步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从政府端的管理好用向企业端的办事好用转变。同时,积*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国家针对市场主体采取的减税降费、财政资金直达、货币政策直达和普惠金融政策措施的落实,助力去年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金融让利1.5万亿元的支持政策精准对接各类市场主体,综合释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积*效果。
多年来,知识产权系统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独特优势,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助力全面小康,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表示,知识产权系统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在审查保护方面。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82个,累计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381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市场主体14315家,建设7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以湖南桑植、河北崇礼为例,两地通过保护和运用“桑植白茶”“崇礼蚕豆”等地理标志,扶持壮大产业,形成“专业合作社+品牌+产业+农户”等产销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创收,构建“造血式”发展长效机制。
守护食品安全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今年4月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铁拳”行动,特别是查处了一批食品违法案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张工表示,总体看,当前我国食品供应充足,种类更多、品质更优、购买更便利,*大丰富和满足了国民需求,食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居民营养状况大幅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实了幸福“成色”。同时,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有效防范了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守住了安全“底色”。
张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日趋严格,责任层层压实,修订后的“史上*严”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强化了法规制度保障。新闻媒体、消费者积*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公众维权意识、科学素养较快提升,尚德守法理念深入人心;食品安全知识走进校园、社区、家庭,舆论环境更加科学理性;消费者反映问题的渠道进一步畅通,2020年市场监管部门共处理食品投诉73万件,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张工表示,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更加严格,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百姓餐桌更加丰富、安全消费更有保障。大宗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合格率超98%,肉制品在97%以上。特别是在疫情大考中,全国30余万家食品企业、商超门店开展“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行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保障了特殊时期食品价格稳定、质量安全、供应充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贡献。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消费者满意度不断提升。张工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地方“党政同责”,依法强化全链条监管,促进隐患治理常态化、风险管控科学化,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落实落细“三包”、召回等制度措施,解决投诉举报3400万件、召回不合格产品7600万件,通过解决好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使群众更好受益于全面小康的巨大成就。
“消费环境好不好,消费者*有发言权。从全国大中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看,消费者满意度在稳步提升,综合得分从2017年71.7分上升到去年79.3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秦宜智表示,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完善消费领域法规制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夯实消费者权益保障基础。同时,强化监管执法,净化市场消费环境。聚焦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餐饮质量安全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守护、保健食品专项清理整治等行动,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通过提升维权服务水平,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增强消费者获得感,促进消费维权社会共治,并通过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消费维权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