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6月3日在京发布。报告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而去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亿吨。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产量依然有望保持丰收,靠的是什么?
图源pixabay
政策扶持 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袁龙江介绍,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产量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有望上升,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袁龙江表示,**,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既抓疫情防控,又确保春耕生产的恢复,可以说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几乎不大;第二,国家支持粮食的政策是一贯的、连续的。比如提高粮食*低收购价,来确保种粮的积*性;同时,今年有80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这也是“藏粮于地”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毛世平提出,2020年粮食生产中,科技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毛世平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每亩产能可能提高10%—20%,具体的数量可能达到每亩100公斤,今年要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的任务,那么按照每亩100公斤,就相当于增产80亿公斤的粮食,对粮食安全起到支撑作用。这样既能旱涝保丰收,也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已经说了很多年,无论何时,它们依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宝。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安全长治久安的一个大的保障,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尽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五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度进口”,但*重要的还是前两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
报告认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据了解,2020年,报告继续突出战略导向、定量分析的特点,基于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方法,从农业—食物系统的视角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
“压舱石”作用凸显
光吃主粮是不够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升级,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肉够吃吗?报告认为,在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预计生猪产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2022年基本恢复到2017年正常水平。中国农业产业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估计2020年猪肉产量比无疫情情景下降2个百分点。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今年猪肉进口量将有所增加。梅旭荣说:“估计进口量会增长57%,接近400万吨。完成今年生猪产能恢复的目标任务,需要在坚持‘两疫’防控的基础上抓好生猪的稳产保供。”
除了疫情的影响,虫灾也值得关注。2020年,我国草地贪夜蛾重发态势明显、形势严峻,预计全年发生面积在1亿亩左右,玉米产业可能面临草地贪夜蛾导致的减产风险。
中国农科院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向东表示,草地贪夜蛾导致的玉米供需缺口,可通过释放库存、玉米进口以及替代品进口等多种途径进行弥补。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昕儒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的“战略后院”“压舱石”“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
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秀荣认为,正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重农的政策,才让农业“压舱石”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显现出来。何秀荣说:“以往很多人可能不在意重农这件事,尤其是非农人士,他们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因为他住在安稳的房子里,永远感觉不到地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地震来的时候,他终于发现有的房子倒了、有的房子没倒,原因就在于地基,农业正是这样。这次我们悟出了只有重农,在关键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它‘压舱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