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2 0173 3840年麦当劳在中国开设**家餐厅到现在,近二十年间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大城市和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麦当劳在中国蛰伏如今,定价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了:2008年10月初,麦当劳在一年内第三次宣布涨价。
麦当劳在中国开的**家餐厅在深圳解放路一个叫西华宫的路边,那地方属于周边一个裤裆叉的地理位置,与我当时居住的地方十多分钟路程。对于偏素食习惯的我而言,在那里喝杯饮料是有的,但直到如今食之寥寥。服务洁净、坦然开放是其有别于中国其他餐厅的基本特点。
麦当劳小文不打算议论麦当劳的服务周到,仅从产业投资理论视角,就中国的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力说一二三。
麦当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麦当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近二十年过去了,麦当劳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直接的就是安置就业。现在有数万名的中国人在为其工作,尽管拿着基础工资,但毕竟是对劳动力市场过剩的中国做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安定团结的贡献。
与此同时,麦当劳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悄悄改变着中国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饮食口味。中国开始从麦当劳直观认识美国、包括美式价值观。麦当劳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儿童少年、甚至青年日常生活的一个组合部分。
这时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有**麦当劳突然不见了,哪将是什么样的场景?伴随着小朋友和青年人的口水所面对的是:废弃、空阔的场地、基础装修和特有的颜色之外,也许会一尘不染到一个招牌都看不到。是的,还有受过麦当劳培训的数万中国员工,但那些培训内容除了服务麦当劳有用,甚至没有别的剩余价值。
中国假设或许不仅仅是假设,可能性的存在的,比如当中国经济出了点问题,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明显优势时,麦当劳自然会更多地选择别的新兴市场的国家。当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口舌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力量,麦当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这个无穷尽的饕餮大口的。西方的工业食品,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东方的口腔和肠胃。
除此以外,我们从麦当劳身上获得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定价是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很频繁地听到定价权或定价机制这类词。但从公共媒体上接受到的对定价的见解,多是驴唇不对马嘴者居多。其实,我们可以通过麦当劳涨价就可以大致了解所谓定价权是怎么来的、已经什么的定价权。
麦当劳把这样的提价,归结为各种材料如纸张等等价格的上涨。这是事实,所以人们很容易习惯性地认可并接受。其实,在麦当劳进入中国近二十年过程中,价格并不是纯粹以所谓的成本构成来决定销售价格的。麦当劳的利润到底有多高,麦当劳自己*知道。只是到了还没有涨价的时机。产业投资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产业控制下的玩偶,所谓真正的市场平等是根本不存在的。麦当劳在近二十年的韬光养晦策略中,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某种足以“垄断”的规模。垄断或者规模意味着什么?就是定价权的控制。我们可以忽略麦当劳涨价的细微分毫,但对于一个这样的快餐帝国而言,集腋成裘就不一般了。
作为麦当劳的消费者而言,通过漫长岁月习惯成自然,已经成为麦当劳的“俘虏”,而且是一种非常被动、甘愿束手就擒的那种“俘虏”。自己的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对价格的就范,由此形成对定价机制的变相怂恿。麦当劳则毫发无损,而且只要按照既定的流程,只能扩大而不会缩校
当然,还有肯德基等等。
怎能不落后?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中国政府官员与美国的讨价还价的谈判,其中就有希望通过美国向中国进口高新技术等等,以换得中国对美国的某种公平交易。这里面就有两个原则性的不妥之处,一是美国不可能将自己的高新技术进口到中国,即使“响应”了中国政府的“号召”,那进口的所谓高新技术肯定是个陷阱。难道我们不明白这一点?既然明白,这样的要求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二是即使美国进来的是中国需要的高新技术,也只能是等而下之的高新技术,我们通过市场交易,只能使自身的技术水平永远处于美国控制之下,这不是一种甘愿臣服吗?
如果按照类似的思维模式或者做法,我们怎能不落后?
美国已经把一切的立国、强国之本非常明晰地纳入了一个产业链投资过程。在这个产业投资链上,美国永远抓两头:上游保持稳定的创新制高点,下游则用规则约束,挤压中游。从而形成国家的产业投资曲线。
以上都是中国所缺少的,也是紧迫的,并且可以做到的。作者:崔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