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这是人们对不同季节茶的品质概括。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广东,夏天是不容错过的采茶时节。此时,茶叶生长速度*快,加之气温高,传统手工采摘劳动强度高、人工耗费大。近日,记者在梅州传统产茶区了解到,因为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采摘效率,现代化机械采摘正在逐渐替代人工。
“我们梅州已有大概30%的茶园实现机械化操作”,但机器采茶弊端也很明显,“采出来的茶叶杂乱,需要人工二次挑选,另外采茶机采出来的茶叶很难保证一芽一叶,远没有人工采茶的精细与高质量。”梅州市茶叶协会理事、广东银隆山有机茶科技园厂长钟亮向记者表示,我们距离真正智能机器人采茶还有相当距离,AI机器人会打掉很多职业人的饭碗,但采茶工未必。
人工高、老龄化,采茶工难寻觅
“早采三天是个宝,迟摘三天是棵草。”这是茶业界人士对一年一度茶青采摘时间特别宝贵的形象化比喻。钟亮介绍,当地茶叶企业会间隙性出现“用工荒”的情况,特别是时不我待的夏茶采摘季,采茶工相对短缺。
梅州市是广东主要的茶叶产区,茶叶面积占广东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大约有20万亩,“客家茶”是其独有的茶品。像比较出名的品种单丛,一年能采4-5遍:春茶、二春、夏茶、秋茶、冬茶。
今年夏茶采摘期,记者在当地茶叶种植面积*大之一的梅县上官塘有机茶基地看到,采茶工群体中大多都是妇女、老人,不少企业感叹,天气炎热,人工难寻。
特别是有机茶场,为保证环境无污染,不少都建在人员活动较少的高山等地方,山路崎岖、杂草丛生,采摘环境不佳,梅州市星森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彭谨意介绍,这样的情况,什么时候都很难请采茶工。工资太高,企业承受不了,工资降低,又吸引不到人。“今年的人工成本152 0173 3840至200元不等。有些要超过5O0元的,比如深山野生古树茶。”钟亮补充说道。
在今年春茶采摘时,不少茶场就深受人工短缺“其害”,钟亮介绍,梅州客家茶科所,已选育和培育了“中国金叶单丛”和“中国皇家单丛”,前年开始培育“中国紫叶单丛”(又称“紫气东来单丛”),在几个高山茶区选有母本园。但今年春茶期间,突遇“倒春寒”,要做好保护紫茶母本茶树的工作,又要采茶,做茶。原计划十个人**可以做好的保护工作,只请到6个人,三天才做好准备工作,刚做完第二天、第三天下霜,冻坏了三十多亩要采的茶,只因缺人,损失了十多万元。
“机器人”采茶力有不逮
近年来,*火热的一项工程应该就是“机器换人”了,不少行业都已经使用先进机器代替人工了。茶行业也不例外。在另一个广东的茶叶主产区英德,连续几年举办广东省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演示会。
今年英德市明德农业专业合作社揭牌仪式暨茶叶中耕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活动上,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志宇的话就引来不少从业者共鸣:“各茶叶企业都清楚,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时候,采摘茶叶、中耕施肥、修剪的时候都请不到人,农户要回家拨花生、收水稻、收甘蔗、收红薯,给多少钱都请不回来干”!去年当地有企业几百亩的茶园白白浪费了,就因为请不到人来采茶。”
“目前,我们的机械化采摘还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用‘人机合一’的采茶机,半人半机操作,像梅州地区使用的采茶机有单人、双人之分,双人机器**能采摘2000斤左右茶,而一个人工每日工作量只有30斤左右。机器采茶快,但质量较差。“只能采一芽两叶、一芽三叶,而品质要求*高,*费人工的单芽单叶还是离不开手工采摘。”钟亮介绍,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机采茶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局限性。另外,要实现茶叶机采,还要达到基础设施配套、茶园布局、茶树品种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茶叶主产区浙江一带,像杭州、宁波等一些大型的茶企已经尝试机器采摘,但是成本太高,应该很难全面开展。记者采访中,不少茶叶从业者表示,茶叶*重要的就是进行挑选,而人工才能实现比较好的过滤。要挑出真正优质的绿茶,还是要靠人工精细采摘。”
机械化采茶之路仍很长
针对中国人千百年饮茶文化中对于高端茶、嫩叶茶的偏好,例如单芽或者一芽一叶此类,要完全脱离手工采摘目前很难。
不过,记者了解到,现在有企业在设计研究的自走式智能田间采茶机器人,如果这种设备在整机爬坡性能、生产效率、漏采率、茶芽完整率、老梗叶率等性能指标方面,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就能形成与人工采摘相当的效果。”不过,针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钟亮坦言要将其应用到茶叶采摘的实际操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专家指出,日本茶叶行业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从1970年代起推广机采茶。目前,茶园耕作、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他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采茶机械,有适合平原的,有适合山地的,还有遥控采茶机械,目前机采茶比重提高到90%。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