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上海海洋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戈贤平研究员等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家乐,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杨金龙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李家乐指出,2018年,重点实验室在中华绒螯蟹、三角帆蚌、草食性鱼类、鳜鱼种质资源与创新利用等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构建了**张中华绒螯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研究构建的二代遗传连锁图谱及开发的SNP标记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组装及传统遗传选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子资源。在长三角开展河蟹生态养殖,推进河蟹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2018年在长三角地区推广面积达到2.3万亩。
二是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通过审定。该品种是以152 0173 3840年从鄱阳湖和洞庭湖采集的5000个野生三角帆蚌构建基础群体,以贝壳珍珠质深紫色、个体大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择方法,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该品种*大特点是贝壳珍珠质深紫色,紫色个体比例达95.6%,插珠18个月后,所育紫色珍珠比例达45.8%,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三角帆蚌相比,所育紫色珍珠比例提高43.0%。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2018年共繁育三角帆蚌“申紫1号”苗种2000万只,用于养殖示范与推广。苗种分别销往湖南常德、安徽安庆、芜湖、浙江诸暨等地。
三是草鱼病原及病害防控技术研究获得新进展。2018 年,上海海洋大学吕利群研究组在山西争跃化工有限公司的GMP 车间试生产抗草鱼出血病病毒绿色药物“血停”2 吨,能满足新兽药申报的产品标准化要求。在广州、德阳、合肥、北京等地进行了中试,临床应用面积超过500 亩。根据体内外药效研究模型确定EGCG 制剂在草鱼体内的用法用量。根据《新渔药临床检验规范》研究EGCG 制剂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和生态毒性。通过对草鱼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研究,证明药物在药理上的安全性。对血停制剂的有效成分检测及体外攻毒测试均表明,所生产的产品符合预期,有好的质量保证。
桂建芳建议,重点实验室应该进一步聚焦于草鱼、三角帆蚌和河蟹三个特色品种,加强实验室标志性成果培育和年轻学术带头人培养,从影响淡水养殖产业的瓶颈问题出发,挖掘科学问题和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促进实验室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紧扣中国淡水养殖产业需求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团队、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增加“一带一路”国家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扩大实验室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