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资本“输血”不成,北京便利店深陷泥潭。
11月中旬,起于北京的全时便利店,被曝出因母公司复华控股“爆雷”导致资金链断裂,正与企业洽谈对接寻求出售,或将出让部分股权给苏宁易购或物美等企业。
尽管全时便利店方面接受采访时曾否认“出售传闻”,但无冕财经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发现,多位网友晒图和配文都不约而同指向全时便利店货架清空、持续缺货等情况。
与陷入“寒冬”的北京便利店龙头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的喜士多近日迎来阿里巴巴的加持。显然,全时一家的困境挡不住资本对便利店的热情。从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超过70起,至少100亿元资金涌入,行业估值仍在水涨船高。
一边是实体便利店陷入经营困境,一边是互联网巨头的加持和涌入。实体便利店龙头为何陷入困局?难道要站队新零售才能“活”?
便利店“冰火两重天”
自2011年开出**家便利店,7年里,全时便利店已经拥有了800家门店,其规模更是位列北京便利市场的首位,却还是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行业专家张健向无冕财经指出,全时便利店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盲目扩张,使得自身发展出现问题。另外,由于便利店出售的都是快销品,利润并不高,若盈利能力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关店的现象。”
面临着*大资金的危机,全时便利店会慢下来吗?无冕财经11月20日以加盟商身份致电全时便利店的加盟部,负责人介绍加盟条件后,特意提及加盟的“优惠政策”:“在今年12月31日前签订合约的加盟商,将会获得全时连续两年的补助,一共是14万4。”负责人透露,这是公司今年为了完成“开店指标”而定下来的规定。
谈话期间,他还以明年政策也许会变为由,催促加盟商完成签约。面对无冕财经对资金安全性的提问,负责人并未回避未来可能被收购的问题:“就算是被苏宁易购收购,也只会稀释部分股份,但全时的品牌依然还在,所有的分成和盈利还是会按照合同规定执行。”
风雨飘摇的全时便利店并非孤例。事实上,早前已有两家北京本地品牌便利店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而遭逢厄运。
今年8月,北京邻家便利店因为背后资金方P2P平台善林金融暴雷,银行账户冻结,一夜之间152 0173 3840家店铺全部关门;9月,北京131便利店因投资方春晓资本暴雷,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关门倒闭。据统计,短短两个月,北京“阵亡”的便利店门店数量已超过200家。
北京便利店“阵亡”情况
在资本的风口下,不少新兴品牌便利店依旧一味追求店铺数量的增长,抢占市场。“资本是逐利的,必然要求其快速扩张。但是在管理水平、运营机制、选址等关键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制约便利店的发展。若资金链断裂,对便利店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张健补充道。
激烈的竞争下,北京的便利店市场已从“蓝海”变成“红海”,甚至有朝向“死海”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便利店风口已过。
从数据上看,便利店的增长依然迅猛。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8年5月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达到1900亿元,增速23%;门店数增至10.6万家,增长13%,这一数字在 2016年仅为3.7%。
与处于“寒冬”的北京便利店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广州、深圳的便利店始终保持着稳中向上的发展态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场发展已趋于成熟,接近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水平。无论是便利店的增长率还是24小时门店比例,广州均在36个城市中名列前十。
2017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情况
便利店业态增长强劲,但过去两年里,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与便利店的合作大多停留在移动支付以及会员营销方面。
直到近来,才渐渐出现了“互联网+便利店”的风向。
为何被互联网巨头相中?
部分实体便利店陷入经营困境乃至倒闭之时,互联网巨头和投资机构的兴趣却日益磅礴。
10月15日,便利蜂被曝近期获得腾讯与高瓴资本大笔投资,估值16亿美元;随后,好邻居便利店和中商便利都先后传出融资消息,整个便利店行业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
正不断完善新零售版图的阿里,也把目光投向了便利店。11月9日,有消息称,阿里巴巴已完成了对便利店喜士多的战略入股,通过投资5亿元持有喜士多20%~25%的股份。据此估算,喜士多便利店投后估值约在20~25亿元之间。
实体便利店难道要站队新零售才能“活”?
从喜士多与阿里的结盟便可以看出,拥抱新零售,是便利店和资本的双向选择。
从门店运营和业态定位来看,喜士多是一家高度类似日系便利店的企业。每一家喜市多便利店基本都有一个3~4平方米的饮食和休憩区域,以及一个用于存货的隔间,都配置了电脑实时记录仓库存储数据。
喜士多全**店超过1000家,其中广州约115家。据喜士多加盟部工作人员透露,市内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加盟体量,跟加盟政策密不可分。无冕财经了解到,与市内众多加盟的便利店采用毛利分成模式的便利店不同,喜士多规定****的毛利归投资者,每个月只收取1500元的管理费。
与北京的全时便利店对比便知:同样是通过铺店实现盈利,全时在七年里拓展了800多家店,相比之下,喜士多的铺店显得十分稳健。
根据第三方机构调研,大约半数的便利店企业净利润率小于4%,而净利4%以上企业、净利润为负(即亏损)企业各占25%左右。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实际上,国内有投资价值,且价格合适的便利店连锁体系,选择并不多。从门店的规模以及在全国的布局来看,喜士多都是合适的标的。”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研究中心主任文志宏向无冕财经分析,阿里入股喜士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线下便利店这个零售业态是阿里必须进入的板块。
更何况,喜士多的母公司、兄弟公司都已经“站队”阿里,此次入股堪称亲上加亲。
成立于2001年的喜士多,与大润发均隶属于同一家母公司台湾润泰集团。早在2017年,阿里就与高鑫零售、法国欧尚、润泰集团三方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时隔一年后,阿里入股大润发的“兄弟公司”喜士多,这也意味着阿里完成了超市大卖场以及便利店这两大连锁渠道的布局。
另一方面,入股喜士多还与阿里打造本地即时生活服务的战略有关。阿里与饿了么、口碑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剑指本地服务领域。文志宏认为,便利店具备消费频率高、用户粘性强的特点,对电商而言有很大的附加价值,“便利店与电商形成互补,解决*后一公里配送和服务。”
便利店该怎么“活”?
在传统零售处于低谷时,便利店似乎是**逆势崛起的零售业态。
近两年来,跟随着“便利店+新零售”的风向,资本纷纷出手,开启了线下便利店的争夺。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7月9日,便利店市场中共有71起融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0亿元的资金涌入到便利店行业。
新零售的浪潮下,像7-11这样的传统便利店巨头也在调整和改变。今年2月,7-11在台湾开设**无人便利店X-store,欲通过无人零售延续其创新性。
新零售对便利店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文志宏认为,新零售为便利店带来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其实,便利店的创新有很多种,如便利蜂的‘便利店+’智能化战略,或是无人便利店等,都是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新零售时代智能设备的应用也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他表示,新零售有助便利店实现价值的延伸。
除此之外,便利店目前所遭受着运营成本上升,盈利难等问题,也是它们考虑站队新零售的重要因素。《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去年便利店的运营成本快速上升,数据显示,便利店房租成本上升了18%,人工成本上升了12%,水电成本上升了6.9%。
便利店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情况。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缺乏资金支撑,可偏偏便利店行业是以量取胜的。尚益咨询创始人胡春才认为,因为建立便利店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等的成本较高,一般只有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以上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小,整体才会开始盈利。
实现规模化的背后,对资金的需求就促成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与资本融合。但规模化并不是实现盈利的**要素,文志宏认为,便利店供应链条的优化、选址、商品的组合以及商品的销售策略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到单店的盈利情况,且缺一不可。
“便利店+新零售”已然成为未来的趋势,但如今看来,新零售也并非决定便利店“活”下去的根本,而是让它活得更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