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银艳
“现有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4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应邀来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带来一场题为《一位植物学家的生态农场实践》演讲。他用一场占地152 0173 3840亩的生态农场“行为艺术”,实践着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农业种养法,演讲中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与有力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能让“土地和虫子都喜欢”的可操作的农业模式。
被工业稀释的懒人农业,
破坏的不只是土地
蒋高明是国内科学界生态农业*有力的践行者之一。在他看来,生态农业是符合生态学规律,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化学合成物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势,也不排斥现代农业的物理与农业机械技术,但对化学合成物质的应用,生态农业坚决说不,我们的耕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地膜,正导致地力严重下降。”蒋高明对此深表忧虑。
蒋高明说,被化学工业稀释的农业,正日益成为懒人农业。现在农民种地,根本离不开化肥农药,一公顷土地里化肥的使用量,比建国之初翻了100多倍;除草也简单,10块钱买一瓶除草剂就搞定,却破坏了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生殖的破坏,很多人不孕不育与其大量使用有很大关系。
还有地膜,可以保温防草,曾作为一项好技术加以推广,可20多年过去了,其副作用也日益显现,地膜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致癌物,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成本上涨了,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却下降了,卖不起价,越来越没有利润了,农民变得不那么愿意种地了,这都成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种出了高产田
2005年,蒋高明着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自己老家、山东平邑蒋家庄开展生态农业研究,建立起我国**座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生态农场。该农场实施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坚持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之类现代农业技术的“六不用”原则。
"六不用"这个标准很严苛,超过了欧盟的标准。刚开始实验时,有人说不用化肥农药怎能种得好田,产量不高,搞下去会饿死人的。”但蒋高明和他的团队,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将农作物种植与家禽养殖相结合,让秸秆、“害”虫、“杂”草变废为宝,实现了“禽粮互作”的生态和经济效应,多年艰苦试验表明,他们不仅生产出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卖出了普通农产品3至5倍的价钱,还成功将低产田改造成了“吨粮田”
(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000公斤以上),其研究成果写进了美国的大学教科书。
“种养结合,禽粮互作,只要坚持形成良性循环,应是未来发展农业的趋势。”蒋高明说,他们利用青贮技术,把本来只能焚烧产生大量烟雾的秸秆作为饲料来养牛,效益非常好,养一头牛可以赚3000块钱,牛粪作为有机肥还田替代化肥,再加上深耕碎土等措施,让农田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在我们生态农场的农田,1立方米土壤里可以找出上千条蚯蚓,而没有实施生态农业的普通农田,只有几十条甚至是绝迹。”
让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城乡和谐的硬技术
十年磨一剑,蒋高明的生态农业模式,如今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讲座讲学不断。此次演讲,即是"走进生态农业,重返美丽乡村"蒋高明湖南行”系列公益科普活动的高校专场。“我现在的梦想,是将生态农业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保护耕地与作物质量、适当增产、保护环境、带动就业、保障健康的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蒋高明说,在湖南,也有很多专家和农场在遵循生态农业的理念进行试验,有的农场和技术人员还去他们在山东的农场取过经。
“高效生态农业若能大范围推广,是城乡和谐的非常理想的硬技术,为中国人独立创造。”蒋高明认为,在当前城镇化热潮中,我们需要逆城市化,将城市中合理的要素如市政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娱乐设施、学校等搬到农村,而不是将人装进城市,再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的推广,让中国近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化了的乡村中。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均高达30%至40%,而中国却连1%不到,生态农业的前景*为可观。”但蒋高明同时也提到,这一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补贴,让农民有兴趣朝着这个思路走,同时要进行有效监管,让有机食品获得消费者的足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