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记者 彭旖旎)“*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呀,站得稳哪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一首老歌《中国娃》,道出了中国人对于千层底的难舍情怀。在泗县,通过将“纳鞋底”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草根手艺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一个让数千贫困户增收的特色扶贫产业应运而生。
胡昌霞
棉布填千层,麻线扎千针。12月23日上午,当记者走进泗县彭鲍村贫困户胡昌霞的家时,她正在和乡邻们围坐在一起纳鞋底,一双双纳好的“千层底”堆放在案桌上。“咱手工纳的鞋底*养脚,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胡昌霞热情地拿起一双她刚纳好的鞋底指给记者看,“这都是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布鞋舒服就舒服在这鞋底上。”
记者发现,纳好的鞋底上布满了绵密的针脚,摸起来格外棉韧厚实。更为特别的是,鞋底还有股草药味,干爽好闻。原来这是泗县特有的药物布鞋,除了具有传统布鞋的舒适,还能杀菌、防臭,缓解脚部疾病的困扰。
据介绍,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是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人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泗县药物布鞋走红市场,年产销量达到上百万双。为了满足制鞋企业的用工需要,同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泗县政府部门积*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贫困户对接。由企业将打好针孔的鞋底送到贫困户手中,贫困户纳好后再由企业统一收购。
泗县天和鞋服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企业,据企业负责人李丹凤介绍,他们已与30个贫困村签约,带动了500多户贫困户参与草药布鞋手工制作。
“我们纳一双可以得18块钱,我**可以纳两双,一个月可以挣几百块钱贴补家用。”胡昌霞说,村里还为老伴安排了保洁员工作,两项收入加上低保,让老两口吃穿不愁。
张美英
张美英是大路口乡和平村的贫困户,10年前爱人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留下张美英一人带着两个孩子与多病的公婆一起生活,一家人过得异常艰难。由于不能外出打工,她开始学习制作布鞋。目前,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大庄镇曙光村青年张晓军因驾驶农机侧翻,导致下半身瘫痪。正当他对生活失去信心时,天和鞋服上门教授他纳鞋底的技术,而且特别将每双鞋的报酬提高到23元。“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我再也不是政府和亲人的累赘。”张晓军说,自己不仅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更重要的是重树了生活信心。
一针一线“纳”出幸福生活。目前,泗县的手工纳鞋底扶贫项目已经在全县40多个贫困村推开,2000多贫困人口正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走上脱贫致富路。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积*吸纳现代技术,注重品牌建设、款式开发的泗县药物老布鞋也成长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