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吞噬利润 出口鞋企资金链陷“恶性循环”

百检网 2022-02-11
刚刚闭幕的第110届广交会和第14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让不少出口鞋企深感不安。居高不下的成本几乎将企业的利润空间蚕食殆尽,与此同时,资金链也出现了衔接不上的问题。

利润严重压缩

“跟去年相比,今年采购商到访量起码减少了一半。”生产女靴的成都高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李晋表示,受成本上升因素影响,该公司的制鞋成本比去年上涨了10%—15%,许多采购商都接受不了这个涨价幅度,而为了挽住老客户,只有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将鞋卖给老客户,如今产品毛利已不到10%。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鞋企的利润被大幅压缩,加上国际同业竞争压力加大,全球贸易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出口鞋企四面楚歌。

生产男式休闲鞋的浙江太*鞋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本届广交会上难觅新客户的影子,新客户下单比以前更显保守。据其介绍,该企业产品价格与六七年前相比,涨幅接近80%,然而利润却不断被压缩,目前每双鞋毛利润只有5%—6%。

正是大幅上升的制鞋成本压缩了我国制鞋企业的利润。据海关数据分析,今年以来,我国皮革、橡胶、塑料、化纤等制鞋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产猪原皮价格已从去年的40元—50元,一路上涨到80元—90元,目前已经突破百元大关。其他原材料也水涨船高,外加招工难、国家调整*低工资标准等因素,制鞋行业用工成本平均上涨20%—30%。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汇兑损失。

统计显示,自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广东的鞋类商品出口已经呈现出单月增幅急剧下滑的趋势。

资金链衔接不畅

情况更糟糕的是,制鞋企业出口利润被削薄导致的资金链紧张使企业和面料供应商都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有企业透露,如今中小鞋企的资金压力很大。一般来说,企业往往只能拿到采购商预付货款的30%,可把订单运行起来却需要60%的资金,银行贷款也并不青睐中小企业,这导致企业的资金压力异常大。

记者了解到,由于面料供应商害怕制鞋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人去楼空”,所以通常不敢轻易接单,或者提高拿货门槛,提高新面料的起订量,但资金并不宽裕的中小鞋企无力承担很多的订货量,因此被迫使用材料商的库存面料,这等于违背了与采购商的合同而降低了出口企业的信誉度。

“现在的形势确实十分不利于中小鞋企,看明年下半年能否恢复吧。”李晋说。
 根据广东东莞市工商局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8月份,东莞市注销各类鞋企103家,当月新增注册登记鞋企205家。虽然有关部门表示这样的增减属正常情况,但鞋业难做却是不争的事实。

订单迁移或内销

“东鞋西移,南鞋北移”,是近年中国沿海鞋企内迁的一个趋势。

受成本压力的影响,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鞋企正把生产基地一部分向越南、孟加拉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另一部分则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

生产运动鞋的厦门建发轻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前,公司已在福建晋江的鞋厂之外———浙江温岭,开了另外一个制鞋厂,而如今为了在短期可见范围内控制成本和扩展规模,公司已考虑再在江苏、山东、云南、成都、江西等地选址布厂。在未来,福建晋江将专门作为设计和研发中心。

为了在欧美债务危机缠身之时存活下来,部分出口鞋企也开始用“两条腿”走路———开拓内销。在东莞鞋展上,一家原本以出口为主的鞋企宣称,为进军国内市场,企业已准备了3年并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

然而,新产地不完整的产业链及内销渠道不畅,也让不少企业怯步。

有企业反映,现在内迁的鞋企并不成熟,因为过于分散而导致制鞋所需大部分原材料、包装物料、零部件等都需从沿海省份采购,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

此外,国内出口鞋企之前多通过国外中间商获得订单,多以代工贴牌为出口方式,缺乏自己的营销渠道,要走“内销”之路并不容易。一家出口舞蹈鞋的企业负责人就告诉记者,他们还没有想过内销,主要是觉得内销市场太过复杂,目前还没有勇气涉足。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