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不同程度挤压了东南沿海出口型鞋企的利润率,那么如何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减弱的形势下保持甚至提高利润,是每一个出口公司面临的难题。这时“东鞋西移”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聪明而善于捕捉商机的鞋企老板都渴望能够到西部去掘金,廉价的劳动力、诱人的优惠政策深深着吸引鞋企。
中西部肆意滋长的市场需求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基数大,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有*好的发展专业市场的潜力。然而内地鞋业市场长期以来却一直鱼龙混杂,产品营销仍停留在批发时代,中低档次的鞋品汗牛充栋,缺乏能起领军作用的品牌企业。整个鞋业发展呈现弱势。随门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经营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富裕起来的人们越来越注重鞋品的质量及内涵,沿海鞋企的进入成为大势所趋。
中西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很多鞋企接得到定单却找不到工人,而在中西部情况完全相反,中西部充斥着很多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吸引沿海鞋企内迁的重要因素。很多沿海的老板直接到内地投资办鞋厂,或是在沿海公司总部的操控下,在内地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体系,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同时降低运输成本,然而产业链条的不完整也是一个*大的问题,困扰着不少沿海的鞋业投资者。
中西部低廉的土地价格
对于内迁的鞋企而言,或许,中西部城市低廉的土地成本才是*大的诱惑。 一家名为思麦博的运动用品生产商,进迁入江西之后,新厂房面积达到了60多万平方米,是原东莞老厂面积的十几倍,而相较于原先每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工业用地价格,思麦博在九江所使用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仅为每亩4万元。
中西部诱人的优惠政策
中西部一些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纷纷向东部鞋企抛出了橄榄枝,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从减免税收到工业用地的征用,甚至人力资源的提供。而产品本身则在西部地区进行加工、转运,等到西部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把国内的产品销往中东和中亚,通过贸易渗透到他们的核心地区,这也将为外交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鞋企内迁也一样,在迁移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困扰着鞋企。
工人的操作技能存在差距
一位鞋企的负责人说:“虽然内地劳资源较为充足,但操作技能与原先的老工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家乡就业的本地员工,对加班挣更多钱的欲望没有沉海工人强烈。“我们新厂的员工规模有老厂的两倍多,但两个厂*后总产能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即使每个工人的平均工资下降,*后的劳动总成本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下降。
鞋企的运输成本上升
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交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从中国公路交通图上可以看到,中国东部地区以及部分中部地区的公路交通线比较密集,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则比较分散,且路线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运输条件明显不足,物流成本存在劣势。此外,鞋业外销利润占据一大板块,一旦鞋企向中西部迁移,现有的运输成本与物流条件无疑是巨大压力。有业内人士指出物流成本的上升,鞋企迁移的投资成本总体来讲还是很大的,综合成本并不会低很多,短期内其他地区和东莞的优势和竞争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内地产业链配套设施不齐全
在东南沿海各鞋企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采购原料等也都方便,而中部各城市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起码要有7~8年时间。 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日前率队来广东召开招商洽谈会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已落户四川的沿海制鞋企业反映,在用工成本上虽然四川要比沿海地区低20%左右,而且对生产中低端产品的鞋企来说,原辅料及配套基本能在当地解决,但对生产高端产品的鞋企来说,由于原辅料及配套半径太大,会使生产成本上升。
因此,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预计,原来台资鞋企的大本营如广东东莞等地,将成为台资企业研发、人才培训、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而生产基地则会迁往中部城市。鞋企将工厂建到各类成本低于沿海的中西部地区,以缓解用工荒、土地饱和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自是趋势所然。
中国这座世界鞋厂正在腾笼换鸟,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迁移到内陆,依靠东南部自身积累的研发、贸易平台等优势把它打造成鞋业的总部基地。而正是这一设想,为中西部的鞋都之梦带来不小的阻力。这或许会让中西部走上重复东部沿海鞋业基地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