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劳动力并非主因
对于出口增长的原因,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内地劳动力价格低是保持增长势头旺盛的主要原因。不过,企业家们自己也在不断的寻求答案。
一些企业家认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国外客人在中国寻找的不是“低价位”,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价格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但只是一个次要的话题。所以说,两年下来,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出口量。我认为,这种情况能够持续下去,这不在于人民币升值,而在于我们的产业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和配套了。”杭州杰玛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强坦言。
那么,如何理解产业体系完善呢?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产成品或者半成品运到销售目的地的平均运输过程为500公里,而在日本,这个数字是90公里。劳动力价格方面,在孟加拉国和缅甸,劳动力的平均价格约为10美元的月薪水。然而,为何许多低档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无法转移到这些国家去?对此,从事12年外贸的吕强有着独到的见解。
“关键不在于劳动力价格。比如说,我在中国投资一家箱包企业,成本可能在100万美元,但是,我在越南投资一家箱包企业,可能需要200万美元的成本。为什么呢?因为在越南,周边没有配套的原材料工厂,需要通过进口原材料来解决。所以,越南的箱包工厂仓库里需要囤积大量的原材料,而中国的材料配套工厂,可能离开我这个成品生产工厂只有10公里,远一点500公里路,不需要通过海关,费用就大大降低。”吕强分析说,“再比如,在我们下沙开发区,自从日本松下电器进来后,它所有的配套企业全部一起进驻下沙工业区,一个企业将整个产业链带进来,产业体系相当配套,导致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由此产生了价格优势。”
长期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士认为,产业体系配套正是中国服装纺织品的竞争力所在,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增加出口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吕强进一步补充道:“产业体系配套的优点在于,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一些配套产品,我们可以就近解决,节省了我的流动资金,我的相应成本会比较低。”
企业应建立避险机制
有关专家表示,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预期收益下降,还会使出口企业货币结算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优势的丧失,对出口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但从近两年的实际贸易额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仍然继续保持顺差。这表明只要出口企业能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这个汇率上的问题企业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浙江省外贸企业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不过从长远看,企业应尽快建立外汇避险手段。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岳咬兴教授,在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应对策略方面,以及对于人民币汇改后时代,国内相关产业的状况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岳咬兴指出,从成本上来说,传统轻工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皮革毛皮制品等商品的低端,由于原本毛利率就不高,因此,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将是一个趋势,但这些产品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仍然不会有太大影响,而这一点在浙江的机电、IT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上也已经有所反映。
“实际上,人民币持续缓慢升值对出口企业是一个考验,并会给企业带来类似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扩大,能够及时实现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企业,会经得住这种考验并获得生存与发展。”岳咬兴说,而另外一些企业,如果不能成功实现转型,则在人民币数年持续缓慢升值中,利润不断受到挤压,*终,将在贸易竞争中被淘汰。这不仅让更多外贸出口企业适应货币汇率波动下的竞争,也为出口企业今后占领国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出口企业能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这个汇率上的问题企业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在具体的措施上,岳咬兴建议,外贸企业应当尽快建立远期结汇等业务,这不仅可规避汇率风险,满足企业中长期的外贸货币结算需求。此外,类似义乌小商品城在实际业务中采取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做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出口商品“保值条款”,尽管这种实际贸易结算方式可能比较难以推广,但仍然值得借鉴。
专家表示,在出口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一些出口和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实际上,去年以来政府连续调整出口退税税率的做法,就是一种政策导向。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