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广州市节后首场春风行动2008专场招聘会召开。为了抢到满意的员工,各企业平均起薪点增幅达13%,达到了1156 0190 2607元,为历年之*,有个别企业甚至将工薪提高了30%。可是,依然法乏人问津,7000个空缺岗位,进场求职人员不过4000余人次。
“民工荒”,一时间成为珠三角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即使大幅提薪,仍然招不到人的现象,向企业老板透出了这样的信息:民工就业的主动权不再是只掌握在企业老板的手里了。业内人士指出,“民工荒”现象突出其实是企业潜在的劳资问题集中暴露的结果。此外,外贸环境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一系列利空因素导致的珠三角产业大转移,正在通过市场传导机制,悄然改变着珠三角的就业市场。
珠三角10年未涨工资
20年前,到广州打工可以拿到五六百元的工资,这是当时**吸引力的报酬。但东莞鞋业一名老员工说,1996年的时候,厂里一线工人的工资是1000元左右,10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基本没有变。随着经济发展,珠三角当年的优势不再明显。内陆一些省会城市开办的工厂,工资基本也能达到600至800元。据记者了解,在建筑施工企业,广州的月薪是1658元,而安徽省巢湖市的建筑施工企业,即使是为瓦匠打下手的小工月薪也在2000元以上。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广东每年春季民工荒比其他地方闹得凶些,是因为一些老板太抠!”
工资高低成了农民工判断去留的*重要的标准,绝大多数外来务工者都持有这样的心态。然而,不仅仅是薪酬问题,员工基本福利保障,如当下劳动者*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在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中也成问题。
“近几年民工荒听得多,目前谈的都是新《劳动合同法》,工人难招是问题,怎么留住人更是大问题。现在的企业,为员工交齐\\\"五金\\\"的少之又少,员工没有基本保障,当然留不住。”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这样分析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人现状。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工资低甚至工资被拖欠、工作条件差,尤其在一些地方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但是,这些问题实际上早就存在。其实,*直接的一个因素,是物价的上升与民工生活费用的提高。去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比前年同期上涨6.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5%。众所周知,在民工的生活费用中,食品开销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许多地方大米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仅此一项,农民工的生活费用就可能上涨几十元。在一些企业中,民工在正常时间里工作的收入只能维持其生活开销,而要剩下钱,就只能靠加班。因此可以说,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民工收入过低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问题凸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他们打工获得的收入几乎都同时消费掉了。
产业转移有深层影响
事实上,虽然珠三角地区薪酬不高已经是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通过加薪吸引员工,原材料、能源价格等生产要素的上涨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压力。一直致力于广东区域经济研究的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则认为,这在深层次上与珠三角经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
根据权威统计,去年珠三角有上千工厂倒闭和外迁,有25%左右到东南亚设厂,有50%左右到内陆省份设厂,而25%左右的企业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丁力表示,产业转型的不断推进迫使部分珠三角企业转移或倒闭,并将对劳动力需求带来影响。
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彭澎则表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广东产业转移的深入,正在通过一系列市场传导机制影响新一轮就业形势。
“长沙也有厂子要人,我去那里干活离家近,农忙时还能照顾到地里的庄稼,工钱也不比那边少。”湘潭50岁的农民王保国和妻子12年前在佛山、东莞一带服装厂打工,3年前他回到长沙宁乡干起了同样的工作,妻子则在老家务农,照顾老人。王保国的儿子却继续留在广东虎门一个鞋厂打工,去年的月收入在1200元左右。王保国说儿子今年也想挪地方了,因为他听说一个在江苏打工的老乡一个月可以挣到156 0190 26070元。
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都处于一种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典型特征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供大于求客观上也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长期低迷。
然而,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就是在政府开始大规模集中清欠的2004年,以往人满为患的一些珠三角工业城市,首次因招工不足惊呼“民工荒”。后来,由于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民工荒”开始蔓延影响到内地。而随着“民工荒”问题的提出,将农民工视为牛马、任企业主克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此外“民工荒”所折射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为解决诸如工资拖欠等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学动因。
从供方看,由于我国持续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在家种田的比较效益与外出务工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同时,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新增人口增幅在减小。两方面因素叠加,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呈减少趋势。
从需方来说,近年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民工“孔雀东南飞”的流动所起的“截流”作用日趋明显。以往要跋涉数千里才能找到岗位的农民,在省城、县城甚至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机会。沿海和内地对农民工的需求,开始形成竞争态势。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此消彼长的变化,逐渐提升了农民工在劳务关系、工资谈判中的话语权,“洗脚进城”的农民工们有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自信和“用脚投票”的权利。
中国劳力市场受挑战
2004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近两年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虽然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供大于求、就业尚不充分的基本格局,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失业仍然存在。但总体看,城市失业率攀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已得到遏止,2007年的失业率较前几年而言,更呈现下降趋势。
至2007年,劳动力供应趋紧的势头更加显著。从农民工的薪酬走势看,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早已进入上涨通道;而大量高端技术职位的紧缺现象,则推动相应的薪酬水平逐步向国际看齐。
对企业而言,不用改善劳动待遇便能从市场上源源不断获得劳动力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时。环球人力顾问公司ECA国际今年1月17日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薪资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薪酬升幅将维持在8%左右。今后,企业更多地需要到市场上竞争获得需要的人力资源,激励手段的加强,薪酬福利的提高,工作条件的改善将成为长期的趋势。由此,今后中国劳动力市场真正的挑战,将是如何把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来源:民营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