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令订单下滑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出口订单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加上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压力,部分出口鞋企已进入微利阶段,生产经营困难。
四川成都的一家皮鞋出口企业正在为订单减少担忧。这家企业的产品经理罗艳向记者介绍说,*近五六年来,公司的西欧客户量和订单总量流失了一大半。“西欧市场订单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罗艳分析道,“**是生产成本的上涨。我们的物流成本受到企业所在地的影响,从福建、广东等地购买的原料运送到成都成本较高,而且运输周期很长。
此外,目前鞋类供应属于买方市场,生产商要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订单需求,就必须寻找更优质的原材料,很多时候还要从国外进口,进一步推高了我们的成本。”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鞋类出口商也很头疼。“上季产品报价还可以维持一定的利润,到了这一季,同类产品报价发生了变化,因为客户要求卖方消化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更不用提支付周期中的汇率变化风险了。”罗艳抱怨道。订单少,汇率又进一步“侵蚀”,难怪卖家的利润会节节走低。
订单“抢”不走
事实上,订单并非在弃中国鞋企而去。浙江温州一家主要经营贴牌加工的鞋企有近1/3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但是该企业并没有受到东南亚竞争对手的强烈冲击。“去年我们有一个英国客户把订单投向了泰国,但是几个月以后他又回来了。”该鞋企国际贸易部门经理廖先生向记者谈起一次有趣的经历。
这位英国客户与廖先生所在的企业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去年年初,因泰国一个生产商给出了更低的报价,英国客户向泰国投去了3笔订单,但对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让他非常不满意,*终仍与老伙伴“重修旧好”。
廖先生说,他还知道一家台资企业曾将工厂从大陆迁至印度,但经营一段时间后,因管理风格、劳动力素质等原因*终撤回。“东南亚这些新近崛起的鞋企主要依靠的是更为廉价的劳动力,目前还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廖先生分析道。
正因为如此,国内易受冲击的大部分是生产规模小、产品定位较低端的生产商。相比之下,具有成熟品牌、生产技术过硬、服务质量好的大企业一般与欧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没有被其他市场“抢走”大量订单。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徐长文认为,虽然中国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退,但多年来中国企业的人才积累、对国外市场的理解远不是这些新的竞争者们一朝一夕能赶上的,因此无需过于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