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百丽、鸿新尔克、康奈、东艺等一批鞋企已经在安徽宿州落户生根,但转移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众所周知,中国鞋业“战火连连”,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大滑坡,国内鞋业市场新品牌不断涌现,同行业间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历经了三十多年粗放式快速发展的中国制鞋业已积累了很多矛盾,目前已进入产业转型期。
“以出口为主的制鞋产业,面对国际市场萎缩,又加之来自主要市场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今年形势异常严峻,沿海地区一批小企业纷纷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杨承杰表示,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是鞋企“转得好”的必要条件。但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均不能一夜实现,在转移、转型之间,即将面对的是新难题与旧疼痛。
企业:先活下来再说
听话带你去要饭,不听话带你去做鞋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晓武以这句行内话自我调侃,制鞋行业是传统行业,被认为不能带来很高附加值。如今,这一行业又面临着一个共同选择:转到哪里,如何转型。“不转移,谈何转型?”宋晓武说。
宋晓武告诉记者,2007年开始,他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考察,*终将企业转移目标定在宿州。这与宿州的管理机构有很大关系。“因为政府的支持对企业运作的成功与否有着关键性作用。”宋晓武说,宿州市政府是把制鞋基地当作实实在在的事业在做,给予了企业很大支持。另外,宿州区位优势明显,邻近的省份都是人口大省,有利于做强企业产品,更快抢占市场。
“我到一个地方考察,一般只去两个地方,一是看这个地方的农村有没有闲人,如果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闲人很多,表明这地方可用人力资源丰富;二是到这个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去,咨询一些政策,再看这个地方政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宋晓武说,百丽鞋业到宿州建设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厂房,并且已经投入生产了两年时间,实现产值数十亿,而这在其他地方,仅仅建设相同面积厂房就要花费三四年时间,由此可见宿州对企业的重视程度。
据介绍,到今年8月底,百丽在宿州的产业链供应商将全部到位。宋晓武指出,对转移企业来说,*难的是配套产业的不足,因为这样会导致制鞋企业转移后的总成本增加。
而在杨承杰看来,制鞋企业集中向一个地方转移的窗口时间是3至5年。在这个时间内,产业转移承接地如果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其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将会非常有限。
对此,宿州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张冬云表示:“在我们看来,为转入企业准备优惠政策不是招商引资**的硬件东西,更多的是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这要比优惠政策更重要。”
抱团应对难题
虽然宿州劳动力丰富,但将农村“闲人”变成产业工人,这条道路还将十分漫长。
东艺鞋业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曦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正值夏收时节,我们决定干脆放几天假让员工回家务农,这本身就表明了企业文化要与当地习俗相结合。
对此,康奈鞋业宿州有限公司总裁丁杏灿坦言,要是在“三州一都”?穴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制鞋基地;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石狮、莆田一带的生产基地;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一带的生产基地;以生产女鞋为主的成都制鞋基地),制鞋技术工人聚集,即使在缺工潮*严重的时候,流动大军仍然能满足开工和两班倒的要求。
这也充分表明,对于承接地来说,如何提供全行业、上下游的综合优势,功夫还要真正下在产业之外,如此才能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竞争性。
“百丽现在的员工只有8000人左右,要达到5万人,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宋晓武强调,但这个问题急不得,否则就会在你的产品上表现出来。对于产业工人,要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光有信心不行,还要有耐心。
“要令新生代农民工在家乡找到归属感和光荣感,我们希望将制鞋产业打造成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于一体。”张冬云说,现在苏州正加紧建设保障性住房,让务工人员能在城市安居,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让工人在事业上有发展。各项完善的保障措施必定会吸引宿州在外务工的156 0190 2607万农民工回到家乡工作。
“硬件条件相对容易具备,但企业多年经营积累的市场客户、品牌、信誉、营销网络等软件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具备。”鸿新尔克集团总裁吴荣光说,这也是我们迟来的原因。因为百丽来了,我们也就跟着来了,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决,只要“人”的问题解决好,其他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