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是廖彩伟心情不错的**。作为成都亿米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近一年的事业低谷略微见到了曙光。三名外国客商来到工厂,决定下单,且同意以亿米自身的品牌进行销售,但也以此为筹码要求降低采购价。即便如此,这样的机会仍不多见。与名声在外的成都女鞋不同,成都童鞋的知名度很低。但在北京、广州等知名鞋业商圈,“成都造”童鞋的比例却高达70%。有良好的生产基地,也有自主设计研发的能力,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今成都童鞋的产业困局?
扩大的市场与减少的订单
“这一年的生意难做多了,小点的工厂顶不住压力关掉的很多。”廖彩伟说,从2009年底到现在,订单受到了很大影响,许多资金运转不好的小企业倒闭,成都童鞋行业面临洗牌。
成都童鞋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廖彩伟告诉记者,2000年,他投入12万元开始做童鞋,*初这些童鞋均发往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销售,生产成本为20元的童鞋在当时能卖到30元左右,利润能达到50%。高峰时期,成都以温江为主,有近700家童鞋厂,一度被誉为“中国西部童鞋之都”。
好景不长,受国内乌鲁木齐、北京、广州等采购贸易商的压制及欠款,成都童鞋内销市场逐渐被瓦解。内销市场的瓦解,倒逼成都童鞋转战外销市场。
廖彩伟说,外销市场的利润比起国内市场要低一些,但交易相对规范,厂家免受欠账之苦。但从2009年底起,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销订单也在不断下滑。
有数据显示,2009年之后,中国的婴童产业增产率高达30%。中国现有16岁以下的儿童3.8亿,中国的婴童用品市场每年至少拥有380亿元的市场规模。
国内童鞋市场的需求在大幅增长,成都童鞋却在饱受订单减少或无订单之苦,过度依赖出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上涨的价格与降低的利润
对于消费者来说,近几年走进商场的时候,总会觉得童装童鞋都贵得有点离谱。
然而对于廖彩伟这样的成都童鞋厂家来说,利润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十年前,一双鞋的利润能达到50%,现在连20%都不到。”廖彩伟说,以前自己画设计图然后拿给工人做,现在每个月请设计师的费用都在一万元以上,设计出来的鞋型采购商不满意就算是白投入了。
今年以来,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都让一双小小的童鞋难以承担。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不少外商将目光对准了人工更为便宜的印度等地。“一样的东西,如果我涨价了客户肯定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买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廖彩伟把高涨的制鞋成本自我消化了,因此利润也大打折扣。
也因为如此,不少成都童鞋企业在这一轮的考验下顶不住压力,濒临倒闭。
“成都童鞋一直没有自己的区域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而且没有话语权。”四川大学皮革系教授徐波认为,品牌缺失成了制约成都童鞋迈开步伐的主要原因。但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区域品牌必须从技术和质量这两个根本上来进行改造。
明朗的前景与阴霾的今天
动荡的欧美市场,交易不规范的内销市场,成都童鞋的出路何在?
徐波认为,童鞋行业确实面临洗牌,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期。不仅是成都,国内其他童鞋生产基地也一样,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外销逐渐转向内销,国内市场再次成为“香饽饽”。成都应当抓住这样一个过渡期,改善自己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竞争中塑造区域品牌,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重生。
不少专注于童鞋发展的成都企业家也已有了这样的共识。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涉足童鞋产业的丽园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福泉曾到沿海多地进行考察,“散乱,各自为政的场面肯定会让成都童鞋走入恶性循环,塑造一个区域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省皮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许海余告诉记者,要打造区域品牌,成都童鞋企业要树立团队意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童鞋产业的配套产业。
正是基于对未来的憧憬,今年8月,廖彩伟和其余十多家成都童鞋企业一起来到四川外销鞋城,希望外销鞋城能将成都童鞋融入未来的规划中。经过多次洽谈,外销鞋城重新制定规划,将7楼上千平方米的位置全部规划为童鞋专区。这意味着明年开业的外销鞋城将像北京**鞋业大厦日潭国际一样,有一层专门属于童鞋的展览区。
走出去,海阔天空,这也许就是成都童鞋迈开的**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