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草原皮都——乌兰察布集宁国际皮革城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前的黄金广告时间的震撼宣传,集宁这座位于辽阔草原内蒙古的城市再次沸腾了!全国人民的视线聚焦到这个连接华北、西北、东北黄金交通枢纽区域,被称为天然氧吧、避暑胜地、京津夏都、北京的后花园的北部城市,聚焦到这颗冉冉升起的皮革专业市场新星——乌兰察布市集宁国际皮革城。
集宁国际皮革城投资商乌兰察布市鑫刚置业公司执行总裁徐树峰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皮革协会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全国人民聚焦的项目的缘起以及它的未来宏图。
董事长杜克玉与总裁徐树峰等领导参观鞋城
在中国皮革协会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上集宁国际皮革城被授予五星级专业市场
鑫刚集团总裁徐树峰用六个感谢,表达了集宁国际皮革城对合作支持方的谢意
草原和皮革有着天然的情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当我们吟诵着这**辈流传下来的《敕勒歌》,无限豪情在胸中。说起草原和皮革有着天然的情缘,徐树峰几乎是脱口而出:“人们都说皮革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这个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人类茹毛饮血的时候开始就有皮革,我们的祖先就是把皮革裹在身上,成为了*原始的服装。所以提到大草原,提到皮革,都是很天然的东西,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
“服装、皮具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们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它们,都需要它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皮革越来越时装化,也愈加受到各个年龄段的喜爱,原来人们有一件皮衣穿3年,现在**有可能穿3件皮衣,用3个包,换3双鞋,所以从市场的潜力来看是非常大的。”对于皮革产业的信心,使得他义无反顾地扎到这个传统产业之中。
谈及这次大手笔投资的缘起,徐树峰回忆起几年前:“*早想做这个项目,我是与上海的一家公司——AC尼尔森,当时我说我想在内蒙再投资一个项目,投资什么,在哪儿做。他给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在内蒙做皮革,地点选择在集宁。当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后决定了这个项目。”
选择集宁,是因为集宁发展皮革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早在宋末(公元1156 0190 2607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元初,设春市场和集宁路,为内地农耕制品与北方游牧民族皮毛交易加工的场所。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各旗县皮毛加工手工作坊遍地开花的同时,国家迁上海皮件厂于集宁,机械化、系列化的皮革加工由此而生,更加发展壮大。到80年代,皮毛、皮革制品逐渐多样化、品牌化,“熊猫”牌系列皮革服装获诸多***荣誉称号,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20世纪末,随着国际国内皮革产业和市场的调整,集宁皮革产业也因市场、制革技术、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制约受到冲击有所萎缩。虽然皮革服装加工暂时退出,但产业的基础使得手套、拖鞋、坎肩、护膝等小皮件加工依然顽强生存,并在全国皮革产业分工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大浪淘沙必将淘出真金
近几年,就全国专业市场的过剩问题,中国皮革协会多次发出预警。目前,全国皮革类专业市场不下千家,形成的纷繁复杂和白热化竞争的局面令业界忧心。在如此的红海局面之下进入市场,集宁国际皮革城能否实现突围?
“大家知道,全国的专业市场数量非常多,其实消费品还是那么多,只是从综合市场进入了专业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服务。品牌在不同的商场很分散,把原来分散的品牌集中到一个专业市场中来,我觉得这是一种消费模式的改进,让厂家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对厂家来说,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消费量,对消费者来说,少花了钱。近几年来专业市场确实开得很多,但规划不是很合理,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肯定会淘汰一批。” 徐树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存的问题。
一位业界的资深人士也曾指出,皮革专业市场开得很多,但真正做精做出高品质的却寥寥无几。徐树峰坦言:“我们相信,在一个区域内,比如500公里,至少能存活一家专业市场。现在在内蒙,做皮革市场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且内蒙做皮革产业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天时,某种角度也是思维方式,内蒙实际是皮革的原产地,只是把原皮在别的地方加工了,再卖回内蒙这个地区,因为这里的需求量比较大。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终还是要回到原产地,这样也使得原料和销售市场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内蒙地区建立一个影响西部和北部,乃至全国的皮革城,我们是很有信心的,我们相信,大浪淘沙,必将淘出真金,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做出选择。”
敢为人先 不走寻常路
“去了趟集宁,深入了解了集宁国际皮革城这个项目,我毅然决定让湫斯迪入驻皮革城。不仅是这个项目吸引我,草原人的热情和豪爽吸引我,这里的市场辐射力更加吸引我。” 北京湫斯迪服饰董事长李成铎告诉记者。享有“中国真皮名装”盛誉的北京湫斯迪服饰作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皮衣新品牌,近几年在中高端市场受到追捧,此次借力入驻集宁国际皮革城,也是品牌向北京和东北市场纵深发展的战略之举。
肩负着众多商户的信任,徐树峰称“压力很大”,但他难掩草原人的豪迈:“有了大家的信任,我们更不能辜负大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好!”在项目起步之初,他的经营团队对于全国皮革专业市场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他们深知,市场过剩和参差不齐的问题带来的巨大冲击已经对专业市场的转型提出了挑战。
“我们并不是**个吃螃蟹的人,这个产业已经有前辈打造了很好的市场。如果还沿着传统的老路走,已经很难成功,当时我们已经感觉到,皮革行业即将进行一次洗牌,正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为我们当时投资的时候已经晚了,是2012年,再走常规路肯定是不行的,正好借这次大浪淘沙的机会,把集宁国际皮革城这个专业市场品牌推向全国。所以我们从*初就计划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打造一个*高规格、*好体验、*有深度的专业市场。从细节的规划、商户的引进、推广的策略,都不是用很传统的方式,都是很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所以商户十分看好我们。”谈及当初的决定,他很庆幸与一个精干的经营团队合作。
再者,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政府对于集宁国际皮革城的支持可以用“给力”来形容。徐树峰谈及此感慨不已:“政府的支持使得这个项目有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内蒙是畜牧大省,它的奶、肉都做得非常好,**的就是皮革没有做起来。所以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角度,从乌兰察布市政府的角度,都想把这个产业做大,它不仅被定位自治区的重点项目,也是乌兰察布市打造三个中心的一个重点项目。所以项目一开始政府就高度重视,也被写进了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从政策导向、宣传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皮革产业的发展。你们要是从北京开车出来,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集宁国际皮革城的广告。”
市场是残酷的,市场只相信实力。为了支撑集宁国际皮革城,政府联合投资方和经营方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徐树峰谈到:“我们对这个项目是高起点的规划,无论从硬件软件,都是*好的;大力度的投入,在两年时间里,投资了十几个亿;超常规的操作,就是不按部就班,按照常规的一步一步来。”
市场的发展需要环境,需要上下游的联动和互相滋养。集宁区为此提出了“扩大提升小皮件、引进培育大皮革,构建完善产业链,建设开拓大市场”和“以市场带加工、以加工带制革、以制革带养殖,以研发促产业”的“五位一体,分四步走”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皮件加工基地、制革基地、皮革制品销售中心、培训服务中心、信息研发中心。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1115”发展目标,即建设皮革加工销售和配套服务场所1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销售100亿元,稳定就业10万人,稳定产业增加值50亿元。形成中国北方*大的皮革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有人说,在集宁,皮革是希望之火,等待燎原之势。徐树峰满怀信心:“我相信,3到5年之后,集宁的皮革产业在中国皮革业的大版图上,必将有它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