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GB/T 17685-2016《羽绒羽毛》中,以“绒子含量”取代过去的“含绒量”,并对“羽绒”和“羽毛”进行重新定义:绒子含量≥50%的为“羽绒”,绒子含量小于50%的为“羽毛”。并在绒子含量允许偏差值、绒丝和羽丝总量、耗氧量和浊度等方面做出规定和调整。
新标准中用“绒子含量”替代了“含绒量”,是*大变化。“绒子含量”的定义是:羽绒羽毛中绒子含量的百分比,而“含绒量”是指:羽绒羽毛中绒子和绒丝的百分比。在含量计算时,前者仅对绒子,后者包括绒子和绒丝。可见,新标准中,对绒含量的定义更精准,要求更高。
绒子含量是指绒子与羽毛的配比,一般来说绒子含量越高其蓬松度一般来说越高,也就是保暖性越好。但羽绒制品的填充料并不是充得越多越好,含绒量一定的羽绒,填充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在面料的牵制压迫下,其厚度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而密度却增加了,通过填充显微传导而损失的热量也相应多了。因此确定合适的充绒量可以达到少充绒而得到同样的保暖效果的目的。
检验项目: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纤维含量、耐湿摩擦色牢度、绒子含量、鸭毛(绒)含量、耗氧量和透明度
1、含绒量与绒子含量
羽绒服装的保暖性主要是羽绒蓬松的作用,含绒量和绒子含量决定了羽绒的蓬松度,从而影响产品的保暖性能。衣服的保暖,事实上考虑的是衣服对于热量的传导性。羽绒服的蓬松度越好,里面储藏空气越多,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就使得羽绒服整体相比其他衣物导热性更差,能够阻止热量向外传递,从而起到保暖效果。
含绒量是羽绒服装中主要起保暖作用的部分,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羽丝、毛片和打碎毛(或称粉碎毛)不能算在含绒量中。绒子含量是指绒子(朵绒)的含量,是一个绒核放射出许多绒丝并形成朵状者,是羽绒中保暖性能*好的部分。而绒丝是指从朵绒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不能算在绒子含量中。如果说羽绒是羽绒服装的精华所在,那绒子则是精华中的精华。
2、充绒量
充绒量是指羽绒服中填充羽绒的总克重。充绒量的高低,会影响到羽绒服的保暖程度。按国家标准规定,羽绒服装的充绒量不得低于明示值的5%。
3、防钻绒性
防钻绒性是针对一直困扰消费者的钻绒现象,是对羽绒服装的漏绒情况进行考核,织物的防钻绒性是指阻止羽绒或羽毛从纱线缝隙间钻绒的性能,用在规定条件作用下钻绒根数来表示。
4、纤维含量
本次抽查该指标有4批不合格,占抽查批次的3.9%,主要是标实不符。纤维含量反映产品质地,是决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