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油剂是以水基质的有机与无机化学品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是利用乳化、皂化原理而研制的新型工业除油剂。在金属加工、纺织、建筑、食品、电器、医药、交通、船舶、化工等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虽然清洗的表面基质不尽相同,但清洗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恢复基质表面的洁净度及保持基质表面的完整性。经检测,除油剂主要是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及助洗剂等配制而成。呈液状清洗剂,因此使用简便。现代工业清洗中,一般使用超声波清洗或喷淋清洗。它完全替代了易燃易爆的石油溶剂,可轻易去除各种物质表面的润滑油脂、碳剂、霉斑等,使用安全、简便、经济、效果显著。特点:强力渗透乳化,去污速度快;含独特的锈抑制剂,兼具短期防锈;不燃不爆;呈弱碱性,不腐蚀机器和设备。除油剂分金属除油和塑胶除油。成份不一样。 除油剂的组成根据油脂的种类和性质,除油剂包含两种主体成分,碱类助洗剂和表面活性剂。碱类助洗剂常用的为氢氧化钠、纯碱、硅酸钠和三聚磷酸钠。氢氧化钠和纯碱作为碱剂,价格较为便宜,废水较难处理,有时因为碱性偏强导致清洗物体受到损伤,另一方面氢氧化钠和纯碱没有乳化作用对于矿物油清洗没有任何效果;硅酸钠与三聚磷酸钠既能提供碱性,又能提供一定的乳化力,广泛的用于各种除油清洗剂中特别是对碱敏感的除油工艺。使用硅酸钠较大的缺陷是除油后若不用热水先洗一道,直接冷水洗很难将残留的硅酸钠完全洗净,残留的硅酸钠会与下一道工序的酸反应生成附着牢固的硅胶,从而影响镀层的结合力;三聚磷酸钠则主要存在磷污染破坏环境的担忧。表面活性剂是除油剂的较核心成分,早期的除油剂是以乳化剂的乳化作用为主,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系列、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等。过多的使用乳化剂会将脱落的油脂乳化增溶于工作液中,导致工作液除油能力逐渐下降,需要频繁更换工作液。但是随着表面活性剂价格的上升,越来越要求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提高除油的速率,这就要求除油剂具有很好的分散和抗二次沉积性能,将脱落的油脂从金属表面剥离,在溶液中不乳化、不皂化,只是漂浮在溶液表面,保持槽液的清澈与持续的除油能力。另一方面,适合除油的表面活性剂一般为非离子类型的产品,非离子产品普遍价位较高,为了降低除油剂成本,阴离子的产品也会出现在除油剂的配方中,特别是同时具有非离子性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盐,具有优异的分散卷离特点,有助于油脂的非乳化式剥离去除。 除油是金属零件电镀和涂装前的关键工序, 除油效果会直接影响镀层和涂层的质量。传统的高温化学除油、有机溶剂除油、电化学除油、高温碱液除油等工艺因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操作环境差等原因逐渐被水基金属油污清洗剂取代。除油剂产生泡沫的多少通常可用于衡量其除油能力的高低,但现代工业与民用洗涤中低泡清洗剂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清洗剂达到低泡沫的要求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低泡表面活性剂;二是在清洗剂中添加消泡剂,然而,含有消泡剂的清洗剂,其消泡能力往往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