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之一,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盐改”工作逐步推进,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向了“盐罐子”,干起了非法勾当。不过,他们的如意算盘没打多久,便被一锅端了。
去年10月,市盐务管理局稽查人员在凤台、潘集的偏远乡镇巡查时发现,市面上有人销售山东岱岳盐厂生产的小包装食盐。让人纳闷的是,一般品牌进入市场打开销路先是从繁华地区入手,逐渐向偏远地区辐射,可山东这家盐厂却反其道行之,这引起了稽查人员的怀疑,其进货渠道可能存在问题。于是,稽查人员便在路边小商店购买了两袋该厂生产的食盐。该盐经过加热有刺鼻气味产生,有点像去年8月席卷全国多地的“臭脚盐”。这种盐要是流入市场,会给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为了进一步检测这种盐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稽查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带着购买的盐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另一路则通过蹲守,摸清这批山东盐的销售源头。
要抓到这个“盐耗子”就如同大海捞针,稽查人员通过乔装打扮,在村落的小商店与店主攀谈,套出送货人员的相关情况。稽查人员在七天六夜的时间里,通过走访七八个乡镇的50余个村落小店面,逐渐摸清了该盐的销售区域。在凤台新集至潘集泥河一线,以及销售人员的体貌特征如运输车辆。但对方的反侦察能力非常强,其不留电话和地址,只留微信,只有等到上一批盐快卖完了才会去补货。稽查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点,在连续蹲守了3天后,终于在潘集贺疃发现了销售人员的踪迹。其小货车挂凤台牌照,稽查人员用两辆车来回跟踪,但对方十分狡猾,连续几天其送完货都会将车停在县城一处偏僻的小巷道里。功夫不负有心人,3天后,该销售人员送完*后一批货后,返回新集,停在沿街的一处门面房前。当他第二天一早打开卷闸门时,稽查人员看到屋里码放着整齐的袋装食盐,便立即上前亮证盘问。该销售人员神色慌张,自称姓李,是山东岱岳盐厂在淮的销售人员。而当稽查人员让其出示证明材料时,李某却又支支吾吾拿不出来。稽查人员立即对仓库里的食盐先行登记保存,经查共计34吨。
稽查人员在蚌埠一家专业检测机构对该盐进行国标检测,检测结果让稽查人员大跌眼镜,竟然是“合格”。但稽查人员却觉得这盐存在诸多可疑,为了保险起见,市盐务管理局申请更为严格的红外线检测,看一看这批盐里到底有什么添加物。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稽查人员带着盐赶往西安进行红外线定性检测。经查,食盐中含有高氯酸铵。
市盐务管理局盐政管理科负责人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高氯酸铵是强氧化剂,一般是固体推进剂常用的氧化剂,可与人体、食物在内的所有有机物发生剧烈反应,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则不可逆。据此,认定山东岱岳盐厂生产的食用盐含有毒有害物质。就在稽查人员查扣其库存“毒盐”并进行专业检测的空档。今年1月底,李某不思悔改,又从山东岱岳盐厂进货25.5吨“毒盐”,被稽查人员查封,并案处理。李某因私自销售有毒食盐的行为且数量巨大已触犯法律,目前,该案已移交至公安机关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