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废料、掺
"掺回收料不是秘密"
作为定型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产品质量保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2003要求:循环使用的桶必须由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以保障多次回收后桶的完好质量;严禁使用废料和回收旧PC料制成的桶或瓶。
但强制性标准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
以桶装水为例,目前其包材大部分用的都是PC材料,进价在2.5万元~3.2万元/吨,平均一个桶的成本在26~28元,加上利润、管理费用等,一个水桶的批量售价在35~40元。
但在现实生活中,几元和十几元的水桶比比皆是。"便宜的背后有陷阱。这种价格的水桶,一般都是掺了废料。"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纯净水处理企业总经理告诉《**财经日报》,*近几年他去看过一些水桶生产厂家的情况,"确实加了一些不太好的材料。"
目前,一家饮用水厂的常规保有量在几千个桶至两三万个桶之间。"由于消耗量不大,企业会找一些专门的生产企业去采购,但是这些厂家在吹桶时是否真的按照要求,很难说。"一名在饮用水材料研究领域有十多年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企业的技术、品质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这三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技术和品质人员负责把关,采购人员和厂家谈价钱。但厂家往往会'公关'采购人员,连带着技术和品质管理人员也被'公关'了。"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这些回扣占到整体采购价的3%~10%.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相对纯净水桶而言,塑料水瓶的情况相对规范。"大企业的饮料瓶是用自己的吹瓶机吹出来的,先制成小棒状的PET塑料,然后吹制成瓶状。但杂牌矿泉水用的
除了用回收料制瓶、掺入增塑剂,上述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还选择用非食品级塑料来制瓶。"通常来说,食品级塑料,就是比较好的PET原料在1.2万~1.5万元/吨,非食品级的在8000~9000元/吨。"非食品级的材料会污染水,是高分子有机物的浓缩物,长期积累会影响肾脏功能。
"还有,一般看到有颜色的瓶,我是不会喝的。"董金狮告诉记者,由于非透明,瓶子的母料中添加废料会难以辨认,水中的杂质也看不清。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有颜色的塑料瓶,一般会添加一些色粉。"这些色粉有时候不能达到食品级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酸性饮料,会使得瓶子里的色粉溶出。"
形同虚设的标准
"国标中规定循环使用的桶必须由PC材料制成,而PC桶普遍含有双酚A,在高温消毒过程中会释放成倍的双酚A."董金狮说。
不过,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水桶并非高温消毒,而是通过二氧化氯消毒,但双酚A的危险仍然存在。"主要是因为超期服役,一般一个桶用两年,现在都是用到4~5年,刮痕什么的已经非常明显了。"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2003,"酚"的规定含量不超过0.05毫克/升。但在实际的抽检过程中,"厂家用的是好的样品,监管和执行非常无力。"董金狮表示,在饮用水桶行业中,之所以"潜规则"盛行,也受到检测技术的制约。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废料的加工过程中,会掺杂一些小分子物质。"其实可以通过测分子量分布,从结构上判断,但难度比较大,成本也高,好比两个外形上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只能测DNA来区分,但代价很大。"董金狮表示。
"再举个例子。如果完全用合格的PC材料做的桶,可能是90分以上,如果加了一点废料,可能在70~80分,如果是纯废料,例如是从市场上收来的光盘、奶瓶、太空瓶,可能就在61分。当然厂家还是会控制下,只要掺一些,成本就能降低上万元。"董金狮说。
不过,前述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其实还是测得出来的,如果废料加得多,就容易没韧性、难成型,就得加塑化剂,而塑化剂其实是可以测得出来的,但是国家关于PC桶的标准中没有DBP、DOP、DHEP等塑化剂的要求规定。"
"我们现在的标准非常落后,大多数是一些龙头企业制定的,企业做起来有困难的,就省去。甚至很多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没放进去。在不少溶出物的指标规定上都比较含糊。"这名业内人士说。
董金狮也认为,国家在饮用水瓶和水桶上的标准仍需要完善。"不超标不等于安全。拿废料里所含的一些重金属催化剂锑来说,合格标准是不超过0.05毫克/公斤,好的原料可以达到0.01毫克/公斤,而废料也能达到0.04毫克/公斤。"董金狮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造成上述乱象,除了监管不力、标准漏洞、检测技术仍需加强以外,饮用水瓶和水桶行业的无序竞争也是导致上述乱象的因素。"这个行业没什么技术含量,门槛低,只要有注塑机和吹瓶机,谁都能做。大厂为了保证利润,也开始不断压缩采购成本,潜规则也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