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难支撑。1.棉花 2015年,进口棉一直呈“量减价弱”态势。据海关统计:今年前9个月中国进口
二、下游不给力。1.坯布 20日,山东滨州某厂T65/C35 45x45 110x76 63"普梳平布报价4.50元/米,较昨日下调0.15元/米,C 40x40 133x72 63“普梳府绸喷气报价7.10元/米,下调0.12元/米。负责人说,今年订单不如去年,走货持续走低,利润难以保障。2.库存 由于订单不足,企业产成品库存呈上升态势。进入10月中旬,冀鲁地区20万锭以下纺企产成品库存维持在12-17天,较9月增加1-3天,个别厂家库存甚至已超过30天,库存压力大幅提高。
三、外纱冲击有加大趋势。据港口贸易商介绍,10月中旬,中国主港外纱库存或已增至13万吨的高位,尤其是 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阿塞拜疆产的C32S、C40S和JC21S、JC32S。此外,JC40S棉纱的保税量也较快地增长。也就是说,不仅 C32、C21及以下纱支市场份额已被印巴等国占领,就连中高支纱领域也已是“江山不稳”。另外,近期外纱价格又留露一些“松动”迹象。20日,青岛港普 梳32S、21S纱的报价分别为19500元/吨、17400元,较9月下旬下调100-200元/吨,与国产纱价差拉大至700-800元/吨。据部分 纺企反映,从外纱的原产地分析,约20%-30%的棉纱来自中国企业在越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设厂返销回国内。这些中国企业论技术,不 输于国内企业,论成本则大大低于国内企业,这无异又让外纱“全方位”占领中国市场增添助力。
内忧外患之下,纺企的日子肯定不好过,目前的这种弱势格局短期也难有根本改变。那么,纺企该如何突破困境呢?业界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企 业应该先修炼内功,走高端路线,提升品牌意识,实行差异化竞争。面对当前的实际问题,一是要选好原料,别被次棉“打了眼”;二是拓宽销售渠道,一些企业利 用互联网,推动电商交易,有一些成功经营可借鉴;三是根据接单情况安排生产,既不贸然前行又不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