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浙江,全国**的产棉地,也有不少农民不愿再种棉花。临清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山东省棉花出口基地,但如今原有的棉田已被大片玉米地所取代。据统计,2012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为1020万亩,同比下降9.6%。笔者所在的安徽省,去年棉花种植面积约470万亩左右,同比减少 12.14%,其中皖北部分原有主产县市已不再种棉花。中国棉花协会近日调查显示,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2012年全国棉花实播面积为7152 0173 3840.7 万亩,降幅达9.6%;今年棉花面积预计降至6818万亩,创下10年来*低纪录。
农民为啥不愿种棉花呢?*主要的原因在于种棉相对收益在下降。尽管国家连续两年出台收储政策,保证了农民棉花种植收益,但是由于粮食*低价在提高,棉花整体比价在下降,种棉效益只有种粮的1/4,很难维系农民的种棉热情。其次,棉花伺候起来难,打药、整枝、采摘季节较长,管理技术要求高,费力费时,投入成本大(?亩600元以上),抗灾能力弱,市场棉价起伏不定,风险较大。因此,在比较效益下,不少棉农改种水稻、玉米或者其他经济作物。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种盛开在田间、给人类带来温暖的雪白之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既是保供给的重要物资,也是纺织企业重要的原料来源。如今,中国棉花告急,加大对棉农的扶持势在必行。目前,种粮国家一亩地能补贴130多元,而种棉花仅15元补贴,显然不尽合理。如能参照水稻补贴政策,给予棉花相应待遇,那农民种棉热情自然提高。同时,还应提高种棉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水平,推广抗虫棉等优良品种、简化种棉技术,减少物化投入,推行棉田间(套)种模式,不断提高种棉的质量和效益,让棉农也不吃亏、有赚头、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