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轻纺出口大国。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880.63亿美元。然而,伴随着出口门槛的提高,成本的提升,轻纺出口贸易摩擦增多,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正一点点被侵蚀。2015年至今仅浦东检验检疫局共受理轻工纺织品退货案例11起,涉及金额44.6万美元。在对浦东辖区的退货调查中发现:轻纺企业在产业升级中,依然遭遇不少转型瓶颈,须引起关注。
运营转型的瓶颈:贸易型企业退货情况普遍
随着上海“四个中心”战略的逐步深入,近年来上海口岸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出口贸易网络体系中辐射效应日趋显著。近两年在浦东辖区退货调查中发现,出口轻工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向贸易型企业,企业仅负责接单和物流,货品全部发外加工或直接从供应商处采购组货。今年浦东局参与调查的轻工纺织类产品退货中,加工贸易型企业占比达80.3%。
调查发现,目前贸易型企业的QC质检和代加工方的前期检验依旧存在质量管理疏漏。主要依据加工成本,将代加工工序发至各地加工厂,不赴工厂实地监督考察,仅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合作事宜,部分低端廉价的加工厂,其环境设施、人员技术等安全生产环境均难以满足条件,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效保障。
近年来,国外客户给出的产品订单价格较前几年并未上升,轻纺产品加工费基本与3年前持平。就当前不断上升的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来看,成本压力由用工成本逐渐转向管理成本。再加上加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增加,熟练工减少,必然导致部分代加工企业压缩管理成本,在“重量不重质”的密集型加工生产模式下,*终导致生产质量控制能力下降,产品品质下滑。
贸易转型的瓶颈:进料加工退货风险上升
浦东辖区内众多轻纺企业在贸易方式上,从以往的来料赚取加工费逐步转型为以进料加工(我方采购原料)或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在企业发挥地方资源整合优势、强化我国原材料和人工费竞争力、提升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随之而来由于企业在原料市场采购中,趋利性倾向以及把关不严导致产品退货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
从今年轻工产品的退货调查来看,原辅料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比例上浮。因布料褪色、成分不符合合同规定、染色纹路不匹配、针织布密度稀疏、色差等纯辅料质量原因占轻纺退货原因的61.5%。更有部分企业退货涉及安、卫、环问题的甲醛含量超标等。相较来料加工中的缝制工艺等质量控制,进料加工增加了相应的质量纰漏的风险,为外方退货增加了理由。另外,部分企业转型后,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盈利能力得以改善,但其主要盈利模式仍然为过去出口加工性质的企业,整体的贸易弱势地位并没有因为企业的转型升级而改变,价格优势依然是我国出口轻纺企业一个重要的竞争力。
技术转型的瓶颈: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
在企业升级转型中,轻纺出口企业已意识到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即技术转型,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大量自动化机器投入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然而,近年轻纺出口贸易摩擦增多,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层出不穷。企业升级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技术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要做好相关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工作。
欧美市场的技术措施在于不断抬高检测门槛,以验厂形式为主的认证性要求日益普遍。在退货现场调查的走访中,部分企业反映受技术性、认证性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拿不到部分国外客户的订单。而国外新兴市场产品要求也逐渐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看齐,企业的技术转型无法单纯地从自动化机器设备的运用中获利,与之并行的是更高的企业管理规范和创新生产技术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对于本就利润有限的轻工企业来说,更高要求的管理要求和认证所需的市场准入都是不小的成本投入。
如何突破轻纺出口企业的转型瓶颈,改善其现存的退货状况,实现企业真正的转型升级值得思考。在加大研究国外政策和技术标准要求的同时,更要审视企业自身转型所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检验检疫部门,在转变监管方式的过程中,以退货调查为切入点,在管理和整顿两手并行的基础上,了解企业需求,发现企业的管理问题。继续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进军价值链的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型升级而努力。
《中国**时报》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