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打复印一体机,这是85岁老党员、省科技厅退休干部刘春台如今离不开的“三件宝”。
“都是我的‘老伙计’了,联系棉农、制作免费送给农民看的宣传册,哪个‘撂挑子’,工作都没法干。”8月5日,在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安排的一间“宿舍”里,刘春台正伏在电脑前,一边为宣传册排版,一边跟记者聊起了他的“退休故事”。
刘春台大学上的是农业院校,期间曾参与学校农场的棉花管理,毕业后留校,当上了附属农场的技术员。再往后,他又到省科技厅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一直也断不了接触棉花。
152 0173 3840年,刘春台从省科技厅副总农艺师的岗位上退下来,每天养养花、唱唱戏,日子挺悠闲,“但总觉得浑身有劲儿没处使,憋得慌。”
2002年,“憋不住”的刘春台主动联系了自己的老朋友——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的负责人卢国欣,并提出“求职”申请:“干部工作有退休,党员服务无退休。我打算到你那‘义务’工作,把这点‘余热’都温暖了棉农。”
就这样,回到棉田、回到棉农身边,刘春台的退休人生翻开了新一页。
棉花生长期长、病虫害多、受天气影响大。过去,农民种棉盲目性大,再加上不了解、不会用新技术,棉花产量和效益普遍较低。怎么办?
揪住问题不放,刘春台刚“上班”,就在国欣总会的支持下创办了吴桥棉花技术服务站,通过进村讲课、现场指导、信息咨询、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农民传播科学种棉知识。为把产量和效益提上去,他把岁数抛到了脑后,从早到晚蹲在棉田里想对策,这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施钾肥、治盲蝽蟓和缩节胺化控三大技术措施。推广实践后,亩增籽棉可达50公斤。
“现在还经常往棉田里跑吗?”望着眼前略显佝偻的身影,记者问。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刘春台说,“对科技工作者来说,不到田间地头去,你永远不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点开刘春台存在电脑里的《下乡看棉纪实》,就在上个月,他还和同事到东光县、吴桥县、南宫市和南皮县的几处国欣棉新品种(系)示范田察看了棉花长势,并把发现的问题给农民逐一作了提醒——
“个别地块发现有残存的零星蓟马、蚜虫、粉虱等害虫活动,大家千万不能大意”“对各种害虫要继续加强监测,尤其注意棉铃虫卵的动态,在已经用过五次‘农药+新型助剂’基础上,必要时还要继续用药”“缺苗地段在‘促’的同时,也要防未来半月雨水大、上部旺长,注意及时化控”……
有相熟的人帮刘春台总结了一份“成绩单”:十多年来,他平均每年下乡服务都在100天以上,足迹遍及冀、鲁、津、晋、陕、豫、苏、鄂八省市,加上来国欣总会参观培训的,直接受益群众累计达10余万人次。
聊到兴起处,刘春台指了指记者坐的小马扎,语带骄傲地说:“这是我到曲周去讲课,一个农民见我站得久了,就把他的马扎送给了我。瞧,马扎腿上还有‘落款’呢。”
虽然总想着为棉农“再多做点什么”,但这几年,刘春台却不得不服老,“眼睛有白内障,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走路也习惯弓着身子,就怕摔跤。”
“想过何时再‘退休’吗?”记者问。
“我1956年入党,不忘初心,积*工作,我要把自己的‘光’和‘热’燃到**,不辜负党对我的教育培养。”刘春台说。
(来源:河北新闻网;记者 张怀琛;时间:20190815;链接:http://hebei.hebnews.cn/2019-08/11/content_7447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