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爷自运自销的少了,厂家直销的多了;商品低档的少了,中高档的多了……日前在京举办的“新时期中俄经贸论坛”上传出消息,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逐步发展,中国对俄民间贸易也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据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对俄民间贸易,经10余年发展,已成为中俄贸易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发生了8个方面的积*变化:
参与的区域从内地扩大到沿海。对俄民贸由初期的以中国北方内陆地区为主,扩展到南方沿海及内陆各省区有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观念新、信息灵、管理水平高、生产成本低,其产品在质量、款式和价格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迅速成为对俄民贸的主力军。
由倒爷自运自销向厂家直销转变。10余年来,对俄贸易经历了*初的倒爷长途贩卖——中间商摆摊设点接货销售——厂家直销三个阶段。贸易规模和水平由资金少、数额小、信誉差发展到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以相当雄厚的资金大规模地运作。
由各自为战的无序经营向专业化分工合作转变。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浙江海宁的猪皮装、河北辛集的羊皮与牛皮装、山东菏泽的裘皮等,其采购、运输、清关和分销均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中国商品在同其他同类进口商品的竞争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商品种类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品种由*初的服装、皮货到服装、鞋帽、玩具、食品、药品、日用品、小百货、办公用品、家电产品、建材和装饰品等几乎无所不包,就连莫斯科许多公墓扎花圈用的绢花都来自中国。
产品由档次低、质量次向中高档、质量优转变。随着俄罗斯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商品的款式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与韩国、土耳其等同档商品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物美价廉的优势。
由不重视品牌向开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转变。在俄罗斯几乎人人都在使用中国商品,但没有一个人,甚至华商自己都说不出品牌,就连中国生产电视的龙头老大长虹彩电在俄市场销售的产品都贴的是俄罗斯商标。不重视品牌使中国商品总是在低档次中徘徊,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华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打出自己的品牌。2002年7月,首次进军俄罗斯市场的天津阔佬皮衣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中国**产品走出地摊,摆进莫斯科的精品店,显示了华商品牌意识的觉醒。
由单纯贸易向就地投资建厂转变。由于过境运输的成本和风险,一些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开始尝试在俄就地投资办厂,这样既减少运输成本和风险,又可利用当地廉价的厂房、设备和劳动力,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由单打独斗向有组织贸易投资转变。有人把俄罗斯市场比作埋有金银宝藏的雷区。由于俄市场不够成熟和规范,再加上语言障碍,使以往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大多铩羽而归。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许多华商开始尝试有组织的经营方式,如河北辛集由当地政府出面把本地华商组织起来,成立中国河北辛集莫斯科商会;浙江宁波市政府正在酝酿出资在莫斯科成立宁波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并建立宁波工业园区,为在俄进行投资的宁波商人提供相关咨询和管理。(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