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出生于闽南佛家,自江西金源纺织建成,始从纺织车间做起,熟悉纺织工艺、机物件管理,到
主办方给我的主题是关于纺织企业的采购策略与成本控制研究,其从主题方面是两个课题,但是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要进行成本控制研究之后才能有优质的采购策略,所以这两个内容就不分开讲了。这个主题我分为4个部分来讲。
**个部分呢,是关于资金使用方面的一些问题。采购这个职务在企业里面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用钱的人,说的优雅一点呢就叫做资金使用者,所 以怎么用钱是体现一个采购行为的水平。一个好的采购行为呢,不一定是要买到*便宜的东西,应该是资金使用*大化,*优化。企业的原料采购*理想的做法当然 是在一波行情的起点之前或者是落点之后进行采购动作,然后中间企业做的库存使用周期呢,就是这波行情的波动周期,这样就相当的**。但是在这个事情里会有 几个问题,就是这个企业的原料使用品种是单一的还是多元化的。
如果是原料品种单一的企业,需要对这个单一的品种的行情周期把握要准确之外还,然后看企业的流动资金是否覆盖该商品的整个行情周期的宽 幅,如果在无法覆盖,那么对资金的使用就是一个考验,因为在这个行情的周期里面,资金与行情的衔接程度、采购行为也就是资金进入行情的节奏把握得怎么样, 然后建立库存的量有多少。*终在这波行情下来之后,基于行情同样的判断基础下但是不同的操作手法与节奏*终会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原料成本。
如果是原料品种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就需要考虑到更多方面的问题,因为不同品种的原料的行情周期的时间宽度不同,行情周期的价格落差高低的幅 度不一样。那么在建立库存的时候就需要对基于每个品种自身不同的基本面跟行情去做各自不一样的库存周期。那么在企业对每个品种在自身企业原料结构里的占比 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对每一个品种的行情周期的时间长短,价格差高低的不同动态的分析下然后对资金的使用在每个不同的品种里做出*合理的分配投入,采取不一 样的节奏去寻找买点跟建立库存。才能使资金的使用*大化*优化。还有就是要善于使用贸易商与一些质押融资的手段来提高自身企业采购上的对行情的资金覆盖 率,也能让企业的资金管理更灵活。
刚刚在这部分里有提到的关于企业原料多元化的问题,现在市场上很多人关心的关于这几年化纤原料对棉花的替代作用,大家都认为今年国家不收 储棉花的价格下跌是否会使化纤的使用量萎缩,用棉量增加。然后实际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就要讲讲收储这3年来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想,化纤大幅的替代棉花成为 纺织企业的生产原料。从11年国家收储启动之后,实际上化纤,纺织企业直接使用的原料是涤纶短纤与黏胶两大类。这两个品种随着国家的收储也步入了一个大熊 市,涤纶短纤从12000多跌到了八九千,黏胶从152 0173 3840左右跌到12000左右。国家收储棉花,中国的高棉价并没有给这两个品种带来相应的利好。在这 3年里这两个行业也时不时陷入限产保价的境地。如果这3年真如市场所想,化纤原料大幅的替代棉花成为纺织厂的直接生产原料,至少从化纤原料的供给面来看, 有部分替代,但是远远没有大家预期的那样。 所以要考量纺织企业是否会因为棉价下跌而转而多用棉花少用化纤原料,不应该从品种的价差上去考虑,或者说不应该完全从价差的角度去考虑。应该从纺织企业使 用这几个不同的原料所产生的效益比去考量。也就是说纺哪个品种*赚钱,那么大家就会偏向哪个品种,或许有人会说这几个品种的价差就会影响他们的效益比。但 是这3年的实际情况化纤与棉花8000-10000的差价都没有大幅增加纺织企业使用化纤原料的效益比,那么价差缩小真的能增加棉花的生产效益比吗。还是 有待市场考验的。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现在是在进口棉纱,但是却是在出口化纤纱的。所以今年中国的棉价下跌更可能的是减少的是进口纱的数量,然后增加的用 棉量应该是减少的进口纱的那部分量,所以不一定会对化纤产生很直观的影响。
关于第二部分关于资源的信息配对的问题。当下的棉花企业买棉花存在这一些挺奇怪的现象,就是资源信息经常会错配。当前棉花市场有些很多棉 花品种,有新疆棉、内地棉、美棉、澳棉、印度棉、西非棉、乌兹别克棉花等等不同品种的棉花。这么多品种的棉花在市场上都有着各自的质量,价格,市场定位, 使用价值。这几个因素里面质量方面相对是固态,其他几个因素都是动态的,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么多的棉花品种之间都存在着价差,*有意思的是这个价差它不完 全是由这个品种的性价比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品种在不同的时期都面临着自己的供给面跟基本面,它都是在变化的。所以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不同棉花之间的一个性价 比错配的现象,经常会有些品种的棉花的价格让人很难理解,不断的偏离基本面,但是却不断的有人在买。所以在这种时候去市场上寻找*具备性价比的棉花来进行 采购是市场给出的一个机会。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自身企业的生产主题下的。但是现在中国大多数的纺织企业采购棉花都是根据工厂的一个配棉惯性来做为采购 导向的,其实在迎合工厂自身生产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市场背景下,使用不一样的棉花品种来作为原料生产在中国的纺织企业里是一个常规的做法。所以 市场经常会有信息错配的原因是因为工厂的原料输入方面与生产方面有着信息的错层,缺乏沟通,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率比较低。如果企业的采购与生产能够配合默 契的话我想还是能利用市场的一个错误来完成自己工厂的原料低成本采购,使用*具性价比的棉花来生产出达到企业标准的成品。这个市场就是不断的犯错,修正, 犯错修正的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市场的动态里找到合适的时机切入进行采购动作,就是一个比较优秀的采购行为。 然后在第二部分结尾提一下其实在这么多棉花品种里有些的品种的交易成本是不一样的,而这个成本是非常具有弹性的。这个是比较考验企业采购对每个棉花品种交 易的整个系统模式要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当然中间可能会增加很多工作量。这个细节在这里就不方便多说,不然很多贸易商会不喜欢我。呵呵。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客观的反应了整个产业都还是会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很多同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缺少互动沟通交流。实际如果大家能够多互动,多交 流呢。会使整个产业更加强大,更加精致。这个我想也是主办方筹建纺织公社的原因吧。
关于第三部分,是关于套期保值的,在做这个准备的时候我也考虑讲不讲这个部分,因为这个话题我来讲的话有点不太合适,因为专业水平不够, 但是后来想想还是在这里讲一下这个东西,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与一个概念。 套期保值这个话题在中国是一个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但是操作得很少的行为。在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不具备规划整个套期保值方案的 能力,轻易的去操作这个事情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是当市场给出的机会相对明显的时候,企业还是需要参与的。就拿今年的情况来参考一下,当国家宣布国储棉 抛到8月31日为止,那个时候企业的购棉成本在17250减去搭配的配额的价格,价格基本上在16800左右。而这两个月,9月份与10月份有很多企业选 择减产或者直接停产的方式来迎接国家收储后的棉价下跌预期。但是当国家宣布抛储截止8月31日的时候中国的期货盘面还是在152 0173 3840左右,新疆棉或者是3 级棉花在期货盘面上是有升水的,整个升水算下来应该在五六百元,那么那个时候等于期货的成本是16500左右,虽然在价格上与当时的国储价格还差个两三 百,但是在价位上基本上接轨的,那么在整个行业都对今年国家不收储的背景下对棉花下跌的预期下,为什么纺织企业不在152 0173 3840以上的期货价格对自身企业在 9-10月份这个国储截止,新花还没上市的空档期里面的用棉刚需与棉纱库存做一个相应的套期保值呢,那么就可以在8月份大胆的购买国储棉去迎接新老花价格 接轨,还能把棉纱在今年度的一个价格下跌风险给稀释掉。*重要的是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需要面对太多未知的风险,因为在做这个套保动作的当下就能评估出这个 行为的风险。那么在这样的机会面前企业参与进来还是有意义的。
第四部分是关于往下棉花采购方面一些框架性方面的看法,经过这3年的国家收储后,整个世界的纺织格局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全世界的整 个纺织行业的主力玩家越来越多,当前中国的纺织企业面临的不止是本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与国外纺织主体的竞争,在这样的新背景下中国的纺织企业对棉花的 采购大方向应该要比以往更有具象性,因为现在全世界的纺织主体各自有着自身的纺织形态、用棉形态。现在的整个行业里纺织国家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棉花自 产自销国,比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之类的,还有一类是自身国家不怎么生产棉花,生产用棉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这两类纺织国家的用棉形态之间存在着一个很根本 区别,就是一个用的是当下的棉花,一个用的是远期的棉花,棉花的自产自销国的用棉成本的动态区间与时间是非常非常小的,有可能是每天用着不同成本的棉花, 但是一些棉花进口国家却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都要提前定远期的棉花才能保证后面的工厂生产,当然也有ON-COLL的定价模式,但是这个都是有数据是对外 公开的,可以跟踪的,就拿今年来举例子,现在美国已销售的棉花可以跟踪到哪几个国家的采购数量,然后在什么时间采购多少量,在采购时间里的盘面价格加基 差,算下加权均价,结合ON-COLL还未点的数量,然后结合这些国家往年的用棉量与已经采购的量参考当下的盘面价格再做加权平均,基本上可以计算出与中 国纺织竞争的其他国家的年度用棉成本,那么中国的纺织企业再去根据本国的棉花供需,再结合国际之间的棉纱进出口这部分发生竞争关系的交叉量分析竞争关系, 基本上就能算出今年中国用什么样的棉花价格能在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基本上整年度的棉花价格的格局在供需平衡表里体现出来了,再结合全世界纺织竞争 格局里我们国家具备的静观其变的先天优势下,然后用这个大框架来制定自己企业的棉花采购策略,应该不会犯大错。
当然这里面还有我们自身国家棉花供给需求包括政策面的很多因素,但是我们在现有的国际竞争环境里还是能找出一点采购的安全边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