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
本标准对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环境技术、环境保护产业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并编写代码;本标准只规定环境信息分类的基本框架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信息采集、交换、加工、使用以及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113 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
GB/T 7027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HJ/T 416 环境信息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0113和HJ/T 416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环境信息
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环境技术、环境保护产业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数据、指令和信号等,以及其相关动态变化信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影像和声音等各种表达形式。
3.2
环境信息分类
根据环境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区分和归类的过程。通过分类可以为环境信息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有利于管理和使用信息。
3.3
类目
一组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又称类。
3.4
分类体系
分类后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类目的整体。
3.5
环境信息代码
表示环境信息类目的一个或一组字符。
3.6
环境信息编码
在环境信息分类的基础上,给环境信息赋予代码的过程。
3.7
代码表
对环境信息进行分类后的表现形式。是将同一主题从大类到子类,按照逻辑系统逐级展开。本标准中的代码表主要包括一至四级类目的代码、类目名称和备注等。
4 分类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按照环境信息稳定的属性及其中存在的逻辑关联作为信息分类的依据,并考虑环境信息的特征与发展。
4.2 实用性原则
环境信息随着环境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因此,在进行分类时,类目设置要全面、实用,受关注的、重要的环境信息作为一级类目列出,突出重点、检索方便。
4.3 稳定性原则
分类时,结合我国多年来环境信息工作积累的成果,并考虑一些部门正在采用的分类与编码。
4.4 可扩展性原则
在类目的扩展上预留空间,保证分类体系有一定弹性,可在本分类体系上进行延拓细化。在保持分类体系的前提下,允许在后一级分类下制定适用的分类细则。
4.5 兼容性原则
与国内已有的相关信息分类标准相协调,保持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同时也与相关国际标准相符。
4.6 针对性原则
为了方便查找,对一些重要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类目单独列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
5 分类方法
5.1 基本方法
本标准中的基本分类方法遵循 GB/T 7027规定和要求。
5.2 环境信息分类方法
环境信息,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使用的环境管理信息,具有层次分明、隶属关系明确等特点,适宜采用线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对于一些特殊类别的环境信息,宜采用面分类方法。本分类采用以线分类法为主、面分类法为补充的混合分类法。
一级类目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活动的系统过程考虑,以环境保护、管理、研究对象和活动为主线进行分类。下位类目则从环境要素、产业活动、制度设定、机构设置等角度分类。
6 环境信息编码
6.1 编码原则
6.1.1 **性
在一个分类体系中,每一个环境信息类目仅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仅表示一个环境信息类目。
6.1.2 合理性
代码结构与分类体系相适应。
6.1.3 可扩充性
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6.1.4 简明性
代码结构尽量简明,长度尽量短,以节省机器存贮空间和降低代码的出错率。
6.1.5 稳定性
环境信息类目的代码一经确定,应保持不变。
6.1.6 无含义性
环境信息分类代码中的每一位数字不表示任何与环境信息相关的特定信息。
6.1.7 规范性
代码的类型、结构以及编写格式统一。
6.2 编码方法
编码基本方法遵循GB/T 7027的规定和要求。
环境信息的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为主体,每层中则采用顺序码。其中,层次码依据编码对象的分类层级将代码分成若干层级,并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次相对应;代码自左至右表示的层级由高至低,代码的左端为高位层级代码,右端为低层级代码;采用固定递增格式。顺序码采用递增的数字码。
6.3 代码组成
代码表中的类目层次多到四级,即一级类目、二级类目、三级类目和四级类目。类目层次可根据发展需要增加。
类目代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层代码均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即01-99。一级类目代码由**层代码组成,二级及以上类目代码由上位类代码加本层代码组成。代码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代码结构图
更多标准内容点击以下链接获取标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