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发挥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家水利部数据显示,2015年,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3.1%,但尽管占据了半壁江山,2015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6。这意味着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仅有0.536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在发达国家,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8左右。“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姜文来说。
在此背景下,去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出,目前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我国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让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不过在业界看来,农业水价改革推行至今还面临着不少难点,如农户水商品意识有待加强、资金筹集机制还需健全等。据了解,我国此前部分地区在改革前灌溉农田只需缴纳5元/小时,长期以来农户将水当做商品的意识比较弱,在改革之后,水价综合考虑了动力费、维修费、人工费等,出现了小幅上涨,原本水商品意识不强的农户对改革认知还不到位。
在资金方面,姜文来则表示,我国曾于2014年起在全国80个县开展农业水价改革试点,试点期间,每个县投资1500万元左右,试点面积2万亩。由此可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没有资金投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难以推进。还有业内人士更进一步指出,未来必须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否则地方财政恐难以支撑。
对于上述问题,北京市房山区水务局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科科长于占成此前公开表示,房山一方面把水价提上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财政资金会在年底把额度内节约下来的水量,按照每立方米1块钱的标准奖励给农户,这样也能提高农户节水积*性。
而在筹集资金渠道方面,国家发改委本次则提出,要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我国将统筹财政安排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调水费用补助、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有关农业奖补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