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塑化剂的传言依然阴魂不散地困扰着
且不论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对于多数白酒厂商打出的
但到底这些年份酒成色如何?
年份酒只是“浮云”?
近年来,我国酒行业内掀起了一股“年份酒”风,并且愈演愈烈。上世纪90年代,茅台*早推出白酒“年份酒”,并推出了15年、30年、50年、80年的年份酒。
而80年的茅台酒,年份比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还长,且不说茅台酿造所需的特殊原料糯高粱产量有限,就是在多年战乱中温饱尚且自顾不暇,何来多余粮食酿酒?言及于此,又联想到茅台的一段历史插曲,当年红军过草地到达贵州,茅台酒除了部分供饮用外,一大部分被用于红军治疗伤口。而1959-1961年三年饥荒,粮食供给不上,尤其中西部出现大量人口减员的现象,温饱尚无法保障,又哪来多余粮食酿酒?产量并不算*低的80年陈酿从何而来?
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年份白酒大多是按一定的标准勾兑而成,所谓“10年”、“20年”,多是在基酒中添入了一定比例的陈酒。至于陈酒含量多少?全凭勾兑师的经验,有的年份酒甚至只加入了一滴或者几滴。
如果说按照一般的理解,白酒产品全部用30、50年的陈酒来装瓶销售,这个酒基本是不能喝的,其色香味已完全脱离了产品质量标准,甚至很难下喉。但,即便如此,想找出80年前的茅台陈酒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谓的80年陈酿又真正添加了多少这种80年前的陈酒呢?
至于是否存在添加塑化剂使低档酒摇身变成高档年份酒,环境化学专家、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站出来表示,评年份酒的时候往往根据粘稠度和香味来评定酒的档次和年份,这就导致了有些企业想要用短期酒做成年份酒,就有可能添加某些物质。比如把香精加到普通白酒中,*后配制的白酒就能产生那个味道或者粘度,而这个香精里面可能就有塑化剂。而经过这种“勾兑”,低档酒摇身变为高档年份酒其实,勾兑是白酒生产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艺,任何白酒产品都必须经过这一步骤,通过勾兑可以平衡不同的酒体。但到底允许添加什么,什么又是**禁止添加的?同样,到底添加了多少陈酒才能被称作年份酒呢?
年份酒的说法,*初流行于国外,是对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等酒类的等级概念。国外具有年份标识的葡萄酒酒标上一般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酒厂名、酒名、葡萄品种、酒厂自行生产装瓶、生产者的名称及地址、酒精浓度、酒产区名称、容量、酿酒葡萄采收的年份等。比如自酒蒸馏之日起,在橡木桶中储存2年半以上的可以叫VO、VS,储存4年半以上的叫VSOP,储存6年半以上的叫XO。而人头马的路易十三,酒龄都在40年以上。同时,国外允许不同储存年份的酒相互混合,但混合之后只能按照*低酒龄来分级。
参照之前专家的说法,如果按此标准,中国白酒根本没有真正的年份酒。当然,中国白酒绝不应当照搬国外的标准,因为白酒和洋酒的工艺明显不同,白酒必然需要经过勾兑工艺,而这就无法保证****的陈酒了。
年份酒标准缺失?
但作为中国白酒,也应该有自己年份酒的评判标准。
据资料,早在2007年,剑南春曾研发了我国**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即“挥发系数鉴别法”,当时虽然得到科技部、质检总局的认可,但是别的白酒企业却不买账,比如茅台声称自己为酱香型,剑南春是浓香型,二者酿造工艺不同,不可以用一个标准检测。而茅台也表示,自己一直是以够年份而著称的,同时酒的品位和色泽都可以看出茅台的品质。*终,年份酒的标准并没有出台。
也或许大众更多的采用的就是茅台的这种说法,凭感官判断,看看酒的色泽,看看酒是否挂杯来判断酒的好坏。而这也正好有可能被不法奸商利用,于是某些不应该出现在酒中的成分也出现了,低档酒通过“勾兑”也变身为高档年份酒。
笔者认为,就此来看,白酒的年份酒只是白酒企业的自我炒作,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而已,而消费者也始终坚信“酒越陈越香”。厂家和消费者似乎亦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正在申请“国酒”商标的茅台是不是也该对白酒行业做出些自己的贡献。国酒可以不评,但标准不可缺失,如何评判年份酒,或许才是茅台真正该与其他白酒企业研究的。这样的科学标准出来了,年份酒才算是真正被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