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在各色食品袋上的“纯天然”这个戳子显然走的是“偶像路线”,瞄准的是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乱像中越发脆弱越发依赖信用的普遍心理认同,打一个“漂亮”的法律擦边球,让你买得心安理得吃得自然就不会惊心动魄。若不是专家提醒,有几成消费者知晓“纯天然≠无毒无害”这个要命的道理呢?回头一想还真是后怕:被忽悠了这么多年的“纯天然”,究竟有多少事实的健康风险成了我们的餐点?在“纯天然”这个语境里,为什么只有专家的善意而偏偏缺位了监管的职能警示呢?……戴尔﹒麦康基说:有什么样的战略,就应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食品安全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往往是“多个和尚没水吃”的翻版,抛开这个味同嚼蜡的话题不谈,“纯天然”综合症背后隐寓的是急待破解的认证迷局。
假如“纯天然”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怪只怪在触目惊心的食品事件后我们过于迷信认证的权威,而权威一旦和销售业绩攀上亲戚,没有约束的话语权就会寻租认证的暴利,结果有二:一是暧昧认证,有资历的认证也游走在合法和非法的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明文规定“认证机构禁止接受企业的任何赞助、资助”,但小小一个“全国牙防组”认证了十多年,不就就拿科学与公正兑现的十多年吗;二是自我认证,没有资历的组织或者企业在认证狂热的风暴里心照不宣地自圆其说,自己贴个QS标志或者弄个莫须有的近意词,比的是看谁把这个圈画得圆而已,尽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和“无污染”、“纯天然”等其他误导公众的文字表述。违规者将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但问题是,满大街煌煌的“纯天然”,有几家被罚了款呢?
市场乱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政府信誉用和科学信用去谋不当之利。我们“纯天然”地信赖认证没有错,因为这是食品安全的理论底线,但问题是,谁来给这个本该是消费者放心戳的种种认证兜兜底?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政府部门侧系的协会丛生,国资委代管,商业联合会业务主管,旗下国字号协会200多个……本应自下而上的协会在中国成了自上而下的构架。自家院子不干净,就不能只怨小偷弄脏了你的地。“纯天然泛滥”隐寓的认证谜局,怕不是擦掉这三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