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皮革专业市场在全国遍地开花,仅2012年,就有十余家不同规模的专业市场开业或破土动工,其呈现的井喷的态势引起业界关注。
专业市场的繁荣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的繁荣,然而,在专业市场的繁荣背后,也聚集了一些问题。专家指出,在专业市场发展的井喷期,更需冷静和警醒。
专业市场倒逼转型升级
纵观全国的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和方向:
一、专业市场由传统物业向商业物业转变,融合了更多的商业服务功能,在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上不断提升。刘穗龙认为,专业市场作为产业的一分子,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负责。举例来说,中高档皮革市场需要引入质量体系,对皮革产品进行按照产地、质量进行分类与指导,对皮的性能与产品类别进行指导。哪种皮革适合做哪类鞋,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参考。这些都是完善服务的方式。
二、专业市场由纯粹的实体经济向虚拟的“智慧型”经济转变,专业市场兼具电子商务平台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就是一个成功转型的典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国叶集团与圣地集团合力打造了狮岭国际皮革皮具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为商户提供了更加务实的虚拟业务服务。
三、成品专业市场正由专业市场向专业商场转变,许多市场由集散地式升级为高档购物中心,有的甚至晋升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shoppingmall”。传统的缺乏规划、格子铺密集的“麻雀式”生存现状已然成为过去式,随着大规模投入的软硬件升级改造,皮革成品类的专业市场不约而同地向环境舒适、突出单品成列的“大商场化”衍变。
当下,当你走进海宁中国皮革城、辛集皮革城、崇福皮草大世界等一些新建或改造升级后的专业市场,原来印象中的拥挤和零乱已被整洁、雅致和有序所取代。绿化成荫、水流潺潺的休闲区和现代休闲设施,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等豪华的设施,使得专业市场晋升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shoppingmall”。
四、专业市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皮革专业市场的连锁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品牌连锁在零售市场已经屡见不鲜,如王子鞋城、云柏鞋城等等,但是如何把产地型的大体量的专业市场进行连锁,这是一项重大的复杂工程。”中国皮革协会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瑞华表示。
2008年11月21日,江苏沭阳海宁皮革城开门营业,海宁皮革城打响了全国连锁扩张的**炮,自此以后海宁皮革城加速了其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的步伐,“海宁皮革城”这个品牌也在东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插上了“连锁”的大旗。作为皮革行业惟一的一个上市的专业市场,海宁皮革城的品牌效应是毋庸置疑的,正是源自其品牌效应的吸引力和集聚性,其连锁化经营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皮革专业市场的连锁化经营探出了一种成功模式。
问题集聚亟须正视和警醒
近几年来专业市场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固然有产业发展和消费市场需要的因素,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商业地产业热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根据中国皮革协会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的调研统计,我国皮革专业市场已有超过156 0190 2607家,其范围覆盖了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部和西南部,尤其以华北、东北、江浙和广东区域*为密集。在皮革产业发达、专业市场起步较早的广东地区,有上百家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类型涵盖了皮革和毛皮市场、鞋靴类市场、箱包皮具类市场、五金材料类市场和综合类市场;在皮革产业发达的江浙地区,集聚着十几个皮革专业市场,很多市场的产品都十分类似;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也有十几家不同类型的皮革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集聚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专业市场本身发展规律所致,有些则是我国皮革产业的发展特点所造成的。
一是专业市场商业规划不合理,无序发展,很多市场的兴建都是市场自发行为,政府缺乏引导。正因如此,有些市场开业不久就举步维艰甚至关门歇业,如青岛崂山区的青岛皮草城,青岛市区天幕城内的温乐都皮革城和城阳区中心广场的皮草城。
二是电子商务的应用相对还比较欠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互动的市场体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现阶段来看,皮革专业市场在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专业市场的试点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但成熟运作的范例较少。
三是专业市场的定位缺少个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市场不多。海宁中国皮革城的董事长任有法认为,目前,规范有序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业界还是不足,而那些不伦不类的市场、品位很低的市场、还有半死不活市场却大量过剩。低档的市场销售的产品质量没保证,品牌无从谈起,更没信誉可言。现在冒牌海宁皮革城的市场有51个,连市场名称都要冒牌,可想而知,其品质和服务完全无从谈起。
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和专业市场三者的共同努力。
在对市场的规划、监督管理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对于新建、扩建大型专业市场,应该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有效监督。
行业协会在引导专业市场发展方面也需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中国皮革协会对皮革专业市场的鱼龙混杂、无序发展的局面倍感担忧,采取了标准规范、等级认定等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尝试引导专业市场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