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人喜欢以环保的名义说事,站在道德至高点,什么事都往环保身上说。”1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颇有些恼火地说。
在环保部当日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在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有一些市场产品价格出现波动,有行业内人士认为和环保督察有关,环保部对此怎么看?”
刘炳江说,“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的,是综合原因。”他说,“不要总是往中央环保督察和制定秋冬季攻坚往这方面引”。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分析说,“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形。”他说,一是在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以后,地方借势借力,切实推动一批依法依规应该解决而平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山东、四川、西藏和新疆等省份,这方面力度都很大。早应该解决的问题,比如明显违法违规,明显应该关停的作坊、污染源等,这次借势借力解决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是鼓励的。”刘长根说,“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督察,地方上形成长效机制,不要等督察组去了才行动,要加大平时工作的力度。”
刘长根说,第二种情形是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委政府由于担心督察组进驻后发现问题,追他们的责任,所以提前把企业都停了、都关了,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可能影响短期的、局部的产品供应,“这是乱作为,我们坚决反对。”
刘长根举例说,第四批督察进驻前夕,环保部得知成都市一些餐馆无故停业的消息后,即请督察组立即与当地政府沟通。成都市高度重视,立即发文明确相关要求,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我记得**批中央环保督察时,我们在河南省反馈的时候,就讲到在河南省有的地方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对督察,也及时做了纠正。”
此前有市场分析人士称,7月下旬以来,山东、山西等地焦化厂受环保影响限产在30%左右。焦化受环保限产的态势在8月份仍持续。
河北省环保厅8月初发布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及采暖季错峰生产专项实施方案》,要求采暖季期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对没有排污许可证的焦化项目延长结焦时间至36小时,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焦化项目延长结焦时间至30小时,对排放不达标的责令停产,全省焦化企业限产达30%左右。
东方证券首席石化分析师赵辰认为,2017年3季度化工品价格普遍触底反弹,尤其是随着近期多地环保核查,部分产品价格更是出现了暴涨。今年市场普遍将价格上涨归因于环保带来的供给收缩,但从数据看,无论是2016年还是今年上半年,需求增速都很快,并没有看到供给收缩。因此环保的真正影响并非在于降低产量,而是调整了结构。所以,“环保是调结构、而非控总量”。
专家认为,通过环保“卡位”,将中游污染严重、分散高耗能的小产能关停,提升了优质产能的市场空间和议价能力。并且通过原材料涨价,进而倒逼下游没有成本转嫁能力的小企业退出。上下游集中度的提升,又简化了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通过这样一场寒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优胜劣汰,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完成了国民经济质量的提升。
“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对地方经济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并非主要因素。”中国环境规划院一份环境决策参考报告说。
中国环境规划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位专家通过对浙江、唐山、淄博等实地调研认为,环保治理的高额投入加大了企业投资和运行成本。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短期内加大环保开支,造成利润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效益。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治理无望的企业,在短期内对地区生产总值、利税以及就业等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然而,上述 环境治理措施本身就是倒逼经济“丢包袱、挤水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为我国压减低端产能、发展高端产业腾出更多空间。
这份报告说,实证研究表明,环境保护对经济具有优化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绿色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加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数据显示,“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我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64%。《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预期带动GDP增加5.7万亿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拉动我国GDP增长1.94万亿元。在宏观层面上,我国逐年增加的环保投入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等较为积*的影响。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浙江省加大生态环保投入,从2008年的36.78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81.6亿元,年均增长约17%,有力支持了传统 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获得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双提升。(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