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
1、打工热,好男儿别故乡、走四方。以河北沧州为例,一个青壮劳力在私营企业打工,一般工资是3500-4000元/月,稍有点技术含量的岗位就得5000元/月往上,一年下来,少说收入5万元。种棉呢?沧州地区平均一人1.2亩责任田,今年一季棉花下来,纯利润是负数。种棉还是外出打工?这笔账谁都会算。
笔者跟一位农民大哥交流,他说,现今农村有三多一少:三多是老人多、小孩多、光棍多。一少是青壮劳力少。为什么,青壮劳力几乎都出去打工了。“打工能致富,种地就等于受穷”,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位大哥说,他们村2000多亩地,今秋齐刷刷的种的都是玉米,为啥?村子里光剩老年人了,只能选择*省工、省事的作物种植。年轻人,都忙着“走四方,挣大钱”去了。
走访一下整个河北、河南、山东农民,打工收入已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种田渐被边缘化。
2、主体少,轧花厂十去其八、“卖棉难”。仍以河北沧州为例,拥有400型轧花厂82家,今年正式开工厂家不足20家。200型轧花厂200多家,今年开工不足10家,收购主体满打满算30家。
沧州市1.34万平方公里,下辖17个县(市)区,平均一个县(市)不足2家轧花厂。另外,轧花厂主要分布在西部几个县(市),东边的黄骅、孟村、盐山、青县等基本已唱“空城计”。甚至有一些东部棉农说,今年他们根本没找到收购者,不知道该把棉花卖给谁。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本年度开工的轧花厂低于20%,很多地区棉农遭遇“卖棉难”。轧花厂是棉花产业链非常重要一环,上连棉农,将棉花初步加工之后销售给纺织企业,现在轧花厂这一环摇摇欲坠,让上游棉农有了失重之感。
笔者在跟山东一位轧花厂朋友聊天时,他讲,经营轧花厂*关键要守住两点:**离资源近,第二离纺企近。现在呢?400型轧花厂恰恰正在失去这两个关键点。很多棉农因为距离买方太远而放弃种棉,而轧花厂也因为“无米下锅”利润越来越薄,且数量越来越少,恶性循环。
因此,笔者认为,欲让棉农种棉,必先增其收益;欲增其收益,必需打开规模种植通道,使棉农种棉收益不输于打工。另外,还要打开棉农的销售通道,让棉农不再“卖棉难”,*关键的是,一定要有收购主体,收购主体多了,棉花的“买方市场”就会逐渐转为“卖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