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内存着多少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以为大可不必向社会报账,至于媒体坊间计算或议论,那只能是停留于猜估或议论,谈不 上什么权威不权威。就算在一两个年度间,棉花的国内库存大一些,对于一个泱泱大国而言,对于绝大多数主因依靠自然条件优劣形成产量的大宗农副产品而言,多 与少都只是一个时段或区间而已。倘若遭遇连年大灾,导致棉花的欠收或大面积绝收,库内的这些棉花兴许就会成为抢手的“馍馍”。 所以,从一定的战略高度,把重大民生物资的储存量明确地言之过多或过少,本人认为都是不适合召告天下的,至于这些与经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数据信 息就一个国家而言算不算商业或经济机密,本人尚未研究,但总觉得还是不要人人皆知才是。
其次,对产业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你知道今年这棉花为什么一下子一斤比去年跌了一块多?是国家棉花涨库。这两年别种棉花了,卖不出好价的”。 听这话似乎并不矛盾,靠生产调节供需嘛。但是,若产区的生产者普遍这么去做了,资源产销会出现“跳崖”、“ 断层”。 也许有人说这是*好的“去库存”, 可是,当引以为患的库存“去掉” 之后呢?生产、生活、国防等等对棉花的消费也停下了吗?自然不会。在此,我们用十分鲜活的事实告诉你,当某一种农产品先砍后上,而后再搞什么“恢复性发 展”, 再多的政令,再诱人的资助都推不上入海之牛,更何况棉花几乎是周年作物,你想用它需要周年孕育。在广大的农村,栽桑养蚕、家庭养猪、中药材等等生产都曾有 过大起大落的历史,而当要将往日辉煌续写时,却是费去九牛二虎之力仍不济也!比如江苏盐城的栽桑养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如日中天,其后亦因所谓过剩 而导致价格大跌,于是千家万户毁桑弃蚕,平原之上挖出的桑树根堆成了山,成为当时的一道奇观。如今茧价高至五、六十,政府如何鼓励发动,当地依然桑园稀 落,记得“潮” 去,难见“潮” 来。
说这些,没有与市场经济相勃的意思。但是,再计划经济,也得有策略,有远见。作为重要的国计民生乃至国防军工物资,其产、销、存的战略性考虑更 显重要。而且他的*初生产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形态下,需要千家万户种植,需要政策资金技术扶持,需要老天给力,在保持一个十分保险的资源存量(循环)的 情况下,保证产出是至为重要的。过度地宣染国库情况,是一种自报家底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国情外泄,对内对外都无利好。也许是个人偏见,但却欢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