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
目前,聚酯
在这一背景下,
10月23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厦门市海沧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海沧)聚酯涤纶产业链年度论坛”在厦门海沧召开,论坛就以上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从“黄金时光”步入“调整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聚酯
过去10年间,我国聚酯涤纶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和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阶段”,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品研发能力迅速提升。
技术方面,“超大容量短流程、高品质熔体直纺
规模方面,2014年,我国
企业方面,
对于我国聚酯涤纶行业快速发展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主任骆红静这样表示:“2000年以后,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涤纶增长主要来自中国。由于中国
但在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行业当前也正面临一些难题,主要体现为:常规产能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下游织造和服饰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原料价格不稳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产业链上下游效益状况不平衡等。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影响着当前的行情,使企业的经营难言乐观,也促使企业加速寻求突破口。
骆红静指出,聚酯涤纶行业的发展目前处于“平台期”。相较其他石化产品,聚酯
不乐观的市场行情何时好转?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主任骆红静预计,未来5年国内聚酯产业链依然存在发展空间,但增速必将回落,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状况将存在。其中,涤纶产业*接近终端,消费领域更为广泛,预计将恢复得较快。
面对充满压力的市场行情,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感受,但他们都关心一个问题,低迷的行情何时好转?
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寿柏春指出,当前行业整体效益不乐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恶性竞争导致效益下降。部分企业对资金的渴望较强,需要周转资金,为了维持运营,不惜降低价格,导致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激烈。
尽管如此,寿柏春仍较乐观,他指出:“聚酯
浙江佳宝新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利坚表示,佳宝今年的产销形势比去年同期好,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减少了常规产品的量,加大做一些差异化品种。
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叶敬平表示,上半年公司的经营状况好于去年同期,但下半年难言乐观,有“旺季不旺”态势。叶敬平指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游织造市场需求不足以及涤纶长丝产能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
仪征化纤董事长卢立勇表示,市场上的价格竞争难以避免,但产业要往前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经济形势低迷,下游客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生存发展就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要立足于长远,要真正把产品的功能性等落到实处。
骆红静表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长将为纺织纤维需求增长提供空间,而涤纶将是**较快增长的纤维品种。需要注意,全球市场上聚酯
绿色环保、差别化、智能化是必由之路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玉萍强调:“中国
面对压力当然需要寻求突围。从当前形势看,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我国聚酯涤纶行业未来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其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实施清洁生产,构造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二是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绿色新产品;三是实现循环再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快原液着色纤维、无染纤维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无染色,更出色。”这是对无染纤维简洁却又形象的概括。一组数据能直观反映出无染纤维身为“环保卫士”的“魅力”。生产每吨无染纤维的成本比后道染纤维节约30%~50%,中等深度颜色每吨可节约染费约5000元,折合节电1.1万度,节水100吨,节省染化料150公斤。
国内原液染色纺丝主要以色母粒和切片纺丝为主,其中,原液着色涤纶纤维已成为*重要的品种。2014年,我国原液着色纤维总产量约为450万吨,约占化纤总产量的10%。其中,原液着色聚酯涤纶长丝的产量以年均12%的增速增至330万吨,占同期涤纶长丝总产量的12.5%;原液着色聚酯涤纶短纤的产量为75万吨,年均增速高达25.7%,占同期涤纶短纤总产量的8%。二者合计占同期原液着色纤维总产量的90%。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廉志军指出,原液着色纤维目前已基本具备产业快速发展条件,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很多终端品牌都希望有好的无染纤维供应,因此纤维企业应加快产品开发力度,满足市场开发需求。“十三五”期间,原液着色纤维要想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标准化”,包括建立标准颜色体系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颜色的标准化以及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廉志军强调:“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生产低端的黑丝,将很难保证无染纤维的利润,接下来必须通过标准化来打造品牌,这是无染纤维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础。”
差别化、高性能化是聚酯
对于我国聚酯涤纶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整体发展重点,王玉萍指出,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提质增效转变,包括淘汰和改善落后产能,加快整治存量结构性过剩产能;发展新一代聚酯纤维,包括加快发展超仿棉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快发展阻燃等高功能纤维;拓展产业用领域,如发展建筑、土工等产业用纤维,提升产业用涤纶的比重和应用水平。
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创新发展。把智能化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的柔性化、智能化、高附加值化水平。“两化融合不只是机器换人,而是涉及到柔性管理、生产等多个方面。”王玉萍强调。
三是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包括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原液着色纤维及其纺织品,发展可降解和循环再生聚酯纤维,建立绿色纤维技术标准等。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包括持续推进“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加强行业与下游产业链、渠道的整合,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等。企业应根据各自业现状,制定适合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