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路河乡西马庄村,农民种的棉花不但不愁卖,还能保证价钱卖得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调查——
农户:“君子协定”让俺种上舒心棉
记者到西马庄村时,天正下着雨。刚移栽到地里的棉花苗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显得水灵儿。
在村委会主任家记者碰到了在那儿躲雨的村民王兴亭。王大爷今年59岁,种棉花种了大半辈子,提起这几年的种棉经历,他用两个字概括———“舒心”。
为啥舒心?王大爷说,“从种到卖,操心的事儿少了。2月份棉花还没种下时,公司就来和俺们签‘君子协定’了。说好到9月份来收俺们的棉花,市场价高就按市场价收,市场价低就按协定的价收。去年棉花市场价低,公司收我们的棉花每斤高出3角钱,我光种棉花就收入了2000多元。既不用愁地里的棉花卖不出去,也不担心卖不上好价钱。你说舒心不舒心?”
还没等记者接茬儿,王大爷接着说,“舒心的事还不只这些呢。种子是公司提供的优良品种,俺们只掏一半钱;棉花移到地里,公司还把化肥和农药送上门来。怕俺们掌握不好技术,公司还让技术员住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教俺们,一亩地比过去要多产上400多斤。今年这棉花又种上了,就等着秋上收钱了。”
企业:加工增值让每斤高3角钱成为可能
王大爷说的公司是商丘市银河棉业集团公司,它是一家省级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订单棉花面积20万亩,涉及农户5.6万多户,它每年的棉花收购量占到商丘市的近1/4。
涉及如此多的农户,如此大的收购量,如何能保证农民在市场低迷时获得稳定收益?公司董事长闫德富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公司+专业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专业社负责棉农的棉花生产,公司为专业社提供信息、物资、技术、收购服务,优先以优价收购专业社的棉花。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发展棉花产业化,向两头延长棉花产业链条。收的是棉花,卖的是棉纱、衣服、食用油和颗粒饲料,工业加工增值让每斤高出市场价3角钱成为可能。”目前,银河棉业通过棉花和棉副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年产品销售收入5亿多元,带动全区12万农户靠棉花发家致富,户均增收580元。
产业链条的延伸固然能带来两利的结果,但企业的资金需求如何保证?闫德富说:“这就要感谢农发行的支持了。过去我们从农发行拿到的只有收购和调销贷款,专款专用我们不能挪用到加工环节。事实上企业在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更需要资金支持。去年我们获准从2亿元的贷款中转出9000万元用于棉花加工,资金难题迎刃而解,企业能更从容地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农民签的‘君子协定’我们也能保证履行。”
农发行:扶持企业意在保农民利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价格发生变动时,合同履约难以保证,容易出现二者利益‘两张皮’的现象。但是农民增收还是要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所以农发行对具备资格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将贷款从收购延伸到加工环节,就是要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作用,来间接推动农民增收,保证农民利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李瑞民说。
目前在河南,随着棉花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农发行的信贷支持已经从纯收购延长到纺纱、织布、棉蛋白加工等。对那些经营量大、资产负债率低、经营效益好的棉花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截至今年4月底,河南省农发行共向各级龙头企业发放棉花贷款12.7亿元,带动棉农15.8万户,涉及65万人,发展棉花种植面积达54万亩,涉及农户平均每亩增收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