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铃为去年同期2倍,丰收迹象十分明显
全国优质基地科技服务安徽省项目组于8月14-16日对安徽省淮北、江淮和沿江三大棉区共500个农户棉花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今年安徽省棉花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到8月15日,全省棉花果枝数达到16.7台,比去年同期增加1.4台,单株成铃为22.1个,比上年同期多1倍,全省平均亩铃数近4万个,生育期比去年提前3-10天,棉花开始吐絮,今年安徽省棉花生产丰收迹象十分明显。
二、后期管理仍很关键
前期和中期全省气候条件对棉花生长非常有利,有效积温多于去年,降水适当,日照充足,这是近年来少有的。8月中旬开始,全省气温明显偏低,尤其是江北气温比历年同期偏低1~2℃,同时日照明显不足,部分地区出现了连阴雨天气,易造成棉花烂铃、花铃脱落,部分棉田呈早衰迹象,因此抓好中期的条件管理对今年棉花生产仍十分关键。主要有如下措施:
1、防治早衰
可进行叶面追肥,对叶片显黄、有早衰现象的棉花可喷1-2%的尿素液,对长势偏旺的棉花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叶面。一般8月下旬到9月中旬喷2-3次,以晴天下午喷中上部叶片背面为宜。
2、防治烂铃
(1)搞好化学调控:棉花打顶后6-8天,应依据地力和棉花长势,因地制宜地进行一次化学调控。化学调控可有效控制棉株高度和果枝长度,使植株形成宝塔形,达到“下封上不封,中间一条缝,阳光照得进,空气又流通“的效果,能有效控制烂铃发生。
(2)搞好整枝和推株并垄
分次打边心、去赘芽、剪空枝、打老叶、推株并垄、拔除空棵等措施来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对于密度大的棉田,在秋雨多时,需进行推株并垄2-3次,这样可有效减轻烂铃发生促进棉铃吐絮成熟。
(3)及时做好棉田排水防渍
分期进行培土,疏通排水沟渠,雨后迅速排出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铃病蔓延,控制烂铃发生。
(4)及旱采摘烂铃
在烂铃发生期间,要经常深入田间进行逐行逐株查看,对出现的烂斑铃和虫蛙铃要及时采摘后抢晴天晾晒。烂铃晾晒前,先用1%乙烯利溶液浸蘸后再晾晒,可促进棉铃迅速开裂。及早采摘烂铃既可大大减轻损失,又能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
(5)及时防治病虫害
棉铃虫、金刚钻、红铃虫、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危害棉铃后形成孔洞,雨水灌入,便引起棉铃腐烂。病菌引起的烂铃,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1-5根果枝末日棉铃生长期满40天以上的大铃上。因此,及时防治病虫害,避免病菌和雨水浸染,可有效减轻烂铃发生。在烂铃初发期,即田间有烂铃株达到0.1%时,是啧药防治的适期,这时进行药剂防治,有良好效果。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1:200倍波尔多液,每亩每次喷洒药液45~60公斤。要对准棉花中下部的青铃喷洒,间隔6~8天再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喷洒药液前,要先将吐絮棉铃采摘,以免因喷洒药液而降低棉花纤维质量。
3、防治中后期病虫害
据省植保总站预报:
棉铃虫:四代棉铃虫全省大部棉区偏轻发生(2级),沿江局部棉区中等发生(3级),非抗虫棉上中等偏重发生(4级)。产卵高峰在8月18日~27日。
斜纹夜蛾:预计沿江棉区四代斜纹夜蛾中等发生,部分间作套种棉田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50万亩,低龄幼虫主峰期在8月18日~26日。
棉花伏蚜:全省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发生高峰期在8月20日前后。
花铃期棉叶螨:全省中等发生,据萧县、阜阳、颍东、居巢、庐江、无为、和县、望江、宿松、东至、繁昌等地近期调查,平均螨株率为3.1~55.3%,平均百株三叶螨量为32~660头,螨量和中等发生年份同期接近。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不利于棉叶螨的发生为害。
其它害虫(棉蓟马、烟粉虱):7月下旬以来,棉蓟马、烟粉虱分别在沿江棉区和淮北棉区发生为害,种群数量上升较快。
(1)防治重点与防治适期:沿江棉区重点防治斜纹夜蛾、棉铃虫,兼治棉蚜、棉叶螨、棉蓟马、盲蝽象等,应开展两次药剂防治,**次在8月18日~22日,第二次在8月25日~30日。淮北棉区以防治棉铃虫为重点,兼治棉蚜、棉叶螨、烟粉虱、棉蓟马等,防治适期在8月25日~30日。
(2)防治指标: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10头;斜纹夜蛾百株低龄幼虫3窝;棉蚜百株蚜量10000头;棉叶螨有螨株率15%;盲蝽象百株若虫10头。
(3)防治药剂:防治斜纹夜蛾、棉铃虫选用毒死蜱、辛硫磷、灭多威、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除尽、氟铃脲等;防治棉蚜、烟粉虱、棉蓟马选用啶虫脒、吡虫啉等,防治棉叶螨选用哒螨灵、阿维菌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