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县王坛镇丹家村,不少农户家养鸡的脚跟处都戴一个铝质的“戒指”,让人倍感奇怪。原来,这个小山村海拔800米,日夜温差大,农户家养的鸡放在山上,肉质结实鲜美,市场十分旺销,且价格比吃人工饲料的鸡要高4倍。面对高利润,一些贩销商出了歪主意,把从外地收购来的普通圈养鸡冒充此地的家养鸡出售。
为保牌子,丹家村投资5万多元,定做了一批防伪铝质鸡脚扣,给真正自孵、自育的家鸡戴上。这种脚扣只能一次性使用,如果想从鸡脚上取下再用,就会断裂。这些“戒指”就成了身份标志。在此基础上,村里还为农家鸡注册“丹家鸡”商标,印制漂亮的包装袋,销售则由村里成立的养鸡协会统一经营。结果,假冒没有了,“丹家鸡”的名声越来越响,全村农户养鸡总规模也发展到了上万只,年产值100万元。
无独有偶,在浙南的一个山区县,一些农户放养在山地丘陵上的野兔,从小耳朵就被穿了孔,挂上了刻有注册商标的“耳环”。
“家鸡戴‘戒指’,野兔挂‘耳环’”的故事,在浙江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人说,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工业的发展由于质量意识薄弱走了一些弯路,付出了不少代价,而效益农业的发展却直接借鉴了工业的经验和教训,一起步就显示出非凡的品牌意识,体现了市场经济理念的成熟。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卖难”的阴影也一度在浙江大地上徘徊。在市场困顿中杀出重围,浙江省农民再次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开始放下锄头洗脚上岸,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逐渐演变成亦农亦商、离土不离乡的农业推销员。
不久前记者在浙北嘉善县的地头采访,看到一位叫杨六根的农民正冒着绵绵细雨,在田间的机耕路上收购、转运莆瓜,准备运销到上海、无锡等城市。而地里一批农民正忙着采摘、分拣。他们指着杨六根说:“有这些脑子活络的人到处跑市场,我们只要在地里拼命种就是,销路一点不愁。”在浙江,像杨六根这样的农产品贩销者多达数十万。浙西衢州市,常年活跃着的农产品销售队伍,将当地每年生产的30万吨柑桔销到全国各地。
另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各类农产品产业化经验组织有4522家,去年销售总额425亿元,带动农户299万户,占全省农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而各类农民自发的专业合作组织也达到了2973家,会员13万人。销售环节的活跃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浙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克服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提篮小卖”到有组织的“盛装远嫁”,浙江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和行销半径大大拓展。
去年5月,在浙江省会杭州的新塘路上,开出了一家精品店,与其他精品店不同的是,这一家的商品竟是完完全全的“土产品”——西瓜。精品店的主人彭友达介绍说,他店里的西瓜都产自温岭市箬横镇,由于箬横西瓜质量好,价格高,不少外地西瓜就假冒箬横西瓜,以次充好。因此,彭友达到杭州等地的果品市场考察之后,决定开设西瓜精品专卖店,让正宗的箬横西瓜通过专卖店直接与城市消费者见面。
今年5月,当记者再次见到彭友达时,他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计划:他打算今年11月份去香港开一家箬横西瓜的专卖店。彭友达解释说,他已经做过调查,了解到香港市场上的西瓜每斤可以卖到七到八块港元,因此他对那里的市场非常看好。
有统计资料显示,浙江全省目前已注册农产品商标7500多个,年销售产值达1200多亿元,一些农产品中的精华还漂洋过海,摆上了异国超市的货架。与此同时,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了新发展,全省已建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1100个。
正是因为品牌经营的成功运作,浙江的农业生产由原来的星星点点插花分布,向跨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据统计,目前浙江被命名的特产之乡就有50多个,占全国三分之一强。这些区块特色产业群因为产业链丰满齐全,要素集中,从而成为农产品超比例切取市场蛋糕的“秘密武器”。
据统计,去年浙江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了29.6亿美元,比152 0173 3840年增长86%,名列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