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充市共有11项科研成果获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南充市茧丝绸行业有5项成果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项。
据悉,南充市茧丝绸行业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是: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牵头主持完成的“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项目和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参与完成的“石漠化地区绿色高效蚕桑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的3项科研成果分别是: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牵头主持完成的“家蚕特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项目、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牵头主持完成的“桑蚕省力蚕台饲育及其标准的示范与推广应用”项目、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牵头主持完成的“智能调控太阳能与生物质燃料多用烘干机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项目。
“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项目介绍
蚕桑丝绸产业是我省传统产业,是脱贫攻坚重要产业支撑,也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的优势产业。然而,我国养蚕环境控制装备落后、精准度不够,严重影响蚕丝业高质量发展。牵头主持完成“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项目的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病蚕药研究室主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青学刚介绍,项目组历时12年,致力于蚕种保护、蚕种催青、小蚕饲育、大蚕上蔟等关键环节环控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成果为我省乃至全国蚕丝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为组长的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有效促进了我国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研究内容系统深入,方法先进,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水平。
据介绍,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为:首次开发出蚕种催青保种智能控制系统,综合采用远程智能控制、遥控红外、“一线总线”数据传输、上下垂直循环送风等技术,创新开发了蚕种催青保种智控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实现催青保种环境高效、超精确控制;首创立体分布式双循环补湿技术、新增自动换气和远程控制功能、采用柔性线状碳纤维电热板,**开发了小蚕工厂化饲育环境控制系统,首次实现小蚕规模化饲育温湿度、换气智能精准控制;创新研发了簇中环境超声波补湿技术,提升了蚕茧清洁净度,显著提高蚕茧质量;开发的多规格多龄次切桑机、自由升降组合蚕台、熟蚕橘红色收集网、熟蚕登蔟剂(DCH)等新产品,以及标准化小蚕共育室设计,为蚕丝规模化、省力化高效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于2010年至2018年先后在古巴、越南等国和重庆、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进行了应用推广。”青学刚介绍,截止2018年底,累计推广催青或保种系统500套、共育系统3000套,各类切桑机、蚕台、收集网、登蔟剂和簇具3万台(套、盒),采用该项成果技术的蚕种已达450多万张,开发的产品覆盖全国所有蚕区,四川市场占有率80%以上。近五年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17.75亿元,新增利税23.55亿元。此外,项目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登记软著10项;开发新产品4个;制定标准32个;发表论文38篇,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